朱雄英妥善处理完江南士族与刺杀事件的后续事宜后,丝毫不敢有半分懈怠。他心里十分清楚,大明江山要想根基稳固,前路仍有诸多棘手难题亟待破解。
随着新政在江南地区逐步稳定推行,朱雄英将目光毅然投向了北方边境。尽管北元余孽在之前的刺杀行动中遭受沉重打击,可他们在广袤草原上依旧保有一定势力,时刻如阴霾般笼罩在大明边疆,威胁着边疆的安全。朱雄英怀着满腔热忱,向朱元璋请命,渴望前往北方边境,实地考察边防态势,为巩固边防出谋划策。朱元璋欣然应允,历经刺杀风波的朱雄英,已然展现出足够的能力与担当,足以应对边境复杂多变的局势。
朱雄英带着徐增寿、廖权、廖镛以及一队精锐士兵,踏上了前往北方边境的漫漫征程。一路之上,朱雄英亲眼目睹百姓生活的艰难困苦。越是靠近边境,景象越是凄凉,百姓们饱受北元侵扰之苦,肥沃的农田一片荒芜,房屋破败不堪,民众生活难以为继,这幅民生凋敝的景象,让朱雄英巩固边防、保家卫国的决心愈发坚定。
抵达边境后,朱雄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他与当地守将深入交流,全面了解边境的防御部署、军队训练情况以及后勤补给等关键问题。一番调查后,他发现明军虽在边境设有防线,却漏洞百出,士兵训练缺乏系统性,武器装备也陈旧落后,亟待更新换代。
朱雄英决定从整顿军队入手。他亲自前往军营,观摩士兵操练,对表现优异的士兵不吝奖赏,激励他们再接再厉;对训练懈怠的士兵则进行严厉批评,督促他们端正态度。此外,他还礼聘军中经验丰富的老将,为士兵们传授实战经验,并精心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内容涵盖骑射、格斗、战术配合等多个方面。在他的严格督促与激励下,士兵们训练热情空前高涨,军队战斗力得到显着提升。
为强化边境防御工事,朱雄英身先士卒,带领士兵们在边境线上修筑堡垒、搭建烽火台、挖掘壕沟。他还积极组织百姓参与防御建设,给予他们合理报酬。如此一来,不仅大幅加快了工程进度,更让百姓们对保卫家园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与此同时,朱雄英高度重视情报工作,在边境地区安插众多眼线,密切关注北元的一举一动,以便能及时做出应对之策。
在处理边境事务的过程中,朱雄英也始终心系民生。他留意到当地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可由于交通不便,又缺乏市场渠道,牧民们收入微薄。于是,他果断下令修缮道路,加强与内地的贸易往来,助力牧民将畜产品销往内地。他还大力鼓励内地商人到边境地区投资兴业,兴办手工业和商业,有力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繁荣。
随着朱雄英在边境的一系列举措逐步落地实施,边境地区的局势得到明显改善。北元的小规模侵扰被明军一次次成功击退,百姓们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朱雄英的名声在边境地区迅速传开,百姓们对他感恩戴德,士兵们也对他忠心不二。
然而,朱雄英的这些积极行动却引发了朝中部分大臣的不满。他们觉得朱雄英年纪轻轻,就擅自更改边防策略,大兴土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简直是劳民伤财之举。这些大臣们在朝堂上纷纷进谏,言辞激烈地要求朱元璋召回朱雄英,叫停他在边境的一系列举措。
朱元璋并未即刻表态,而是派人前往边境,实地考察朱雄英的工作成果。使者归来后,详细汇报了朱雄英在边境的所作所为,以及边境地区发生的显着变化。朱元璋听后,心中暗自欣慰,他深知朱雄英的决策高瞻远瞩,这些大臣不过是目光短浅,未能看到长远利益。
在朝堂之上,朱元璋对这些大臣进行了严厉斥责:“你们只盯着眼前的耗费,却看不到边境稳固对我大明江山的重要意义。朱雄英此举,不仅筑牢了边防防线,还让百姓安居乐业,推动了边境地区的发展,这是实实在在利国利民的好事。往后你们若再无端质疑,休怪朕不讲情面!”大臣们听后,纷纷羞愧地低下头,不敢再提此事。
朱雄英在边境忙碌的这段时间,朱允炆在应天府也在刻苦努力学习。他每日天不亮就起床,直到深夜才休息,潜心研读经史子集,努力学习治国理政的知识。他还时常向朝中德高望重的老臣虚心请教,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尽管年纪尚小,但他的勤奋好学赢得了许多人的认可与称赞。
吕本在经历刺杀事件的惊吓后,变得小心翼翼、谨小慎微。他心里明白,自己已然被朱元璋盯上,稍有差池便会万劫不复。为求自保,他开始主动向朝廷示好,不仅上缴了部分财产,还积极支持新政的推行,妄图以此让朱元璋放过他和他的家族。
然而,朱雄英并未忘记吕本的所作所为。他深知,吕本的转变不过是权宜之计,一旦时机成熟,他极有可能再次兴风作浪。于是,朱雄英暗中派人密切监视吕本的一举一动,收集他的罪证。
经过一段时间的缜密调查,朱雄英终于掌握了吕本贪污受贿、私吞军饷的确凿证据。他将这些证据呈交给朱元璋,朱元璋看后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将吕本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吕本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他的家族也因此走向衰落。
时光流转,朱雄英在边境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边境地区如今固若金汤,百姓生活富足,经济一片繁荣。朱元璋决定召回朱雄英,让他回到应天府,参与更多朝政事务的决策。
朱雄英回到应天府时,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百姓们都将他视为大明的希望之光。在朝堂上,朱雄英凭借在边境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更多大臣的支持与拥护。
朱元璋开始逐步将更多权力交给朱雄英,让他深度参与到国家大事的决策中来。朱雄英不负众望,提出了许多极具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大明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朱允炆看着朱雄英在朝堂上风光无限,心中既羡慕又敬佩。他越发勤奋努力地学习,满心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像朱雄英一样,为大明的江山社稷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