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转瞬便到了洪武十年,小雄英已然三岁。这三年间,他一直在坤宁宫,由马皇后悉心抚养。小雄英充分利用这段时光努力学习,虽说他有着成年人的思维,可现代人对古文的掌握终究只是皮毛,学起来着实费了一番功夫。
在这三年里,朝中发生了几件颇具影响力的大事。明朝初期,在政治体制方面,朱元璋几乎全盘照搬了元朝的各项机构,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主管国家大事,其下又设六部。洪武六年,胡惟庸升任中书右丞相,到了今年,更是成为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权势达到了巅峰,朝堂之上几乎无人能及。
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大刀阔斧地改革地方行政体制,废除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立了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各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专门主管民政和财政。与此同时,还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由按察使负责刑法事务;设立都指挥使司,由都指挥使负责军事。这三司相互独立又彼此牵制,分别隶属于中央不同部门,如此一来,地方权力便高度集中到了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朝的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各自职责明确,分工精细:
? 承宣布政使司:长官设有左、右布政使各1人,官阶为从二品,他们是本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下还设有左、右参政,左、右参议等属官。主要职能是管理一省的行政、民政和财政事务,诸如考核地方官员的政绩、征收赋税、管理户籍登记、兴办各类学校等,皆是他们的职责范围。
? 提刑按察使司:长官为提刑按察使1人,官居正三品,下有副使、佥事等属官。作为一省的最高司法机构,主要负责司法审判和监察工作,包括各类案件的审理、死刑复核、监督地方官员的司法行为,以及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维护地方的司法公正与社会秩序。
? 都指挥使司:长官设置较为复杂,有都指挥使1人,官居正二品;都指挥同知2人,官阶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4人,官居正三品等。它是地方的军事总机构,掌管一方军政大权,统领本省的卫所军队,负责军事训练、屯田管理、边防防御等事务,肩负着保卫地方安全的重任。
在军事方面,洪武十年(1377年),大明初定,可边疆局势依旧暗流涌动,危机四伏。吐蕃,这片地处今四川西部、青海南部地区的古老地域,做出了一个极为关键的举动,直接影响了明王朝与乌斯藏(今西藏)的交流——阻截乌斯藏向明朝廷进贡的通道。这一行为犹如一颗重磅炸弹,不仅切断了两地之间正常的经济往来,更严重挑战了明王朝在边疆地区的权威与统治秩序。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当机立断,迅速做出决策,任命邓愈为征西将军,沐英为副将军,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吐蕃进发。邓愈久经沙场,身经百战,在明朝的建立过程中屡立战功,威名远扬,堪称军中宿将;沐英虽年轻,却早已在战场上崭露头角,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敢坚毅的作风深受朱元璋赏识。
接到命令后,邓愈与沐英不敢有丝毫懈怠,迅速集结军队,精心制定了缜密的作战计划。他们兵分三道,各道军队紧密协同配合,宛如三把锋利的利刃,直插吐蕃腹地。大军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士气高昂,一心要突破吐蕃的防线,恢复贡道的畅通,重振明朝的威严。
当明军抵达昆仑山附近时,终于与吐蕃军队狭路相逢。此地地势复杂险要,山峦起伏连绵,给行军和作战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邓愈和沐英毫不畏惧,他们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亲自督军作战。在激烈的战斗中,明军充分发挥了其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优势,面对吐蕃军队的顽强抵抗,且战且进,毫不退缩。喊杀声、兵器碰撞声回荡在山谷之间,硝烟弥漫,遮天蔽日。
经过一番浴血厮杀,明军凭借着出色的战术和顽强的斗志,大败吐蕃兵。战场上尸横遍野,吐蕃军队死伤无数。据记载,此次战役明军俘斩吐蕃众万余人,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此役过后,吐蕃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元气大伤,再也无力阻截乌斯藏的贡道,明朝的边疆局势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稳定,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经济领域,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推行了丈量土地并编制《鱼鳞图册》这一极具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当时,为了更好地掌握全国土地状况,加强对土地的管理,明朝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丈量工作。《鱼鳞图册》因绘制的土地形状酷似鱼鳞而得名,其编制过程严谨细致。
在编制过程中,政府详细登记了每块土地的编号、土地拥有者的姓名、土地的面积、形状、四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边界),还有土地的类别(如耕地、山地、池塘等)等信息。这些详尽的信息使得官府对于全国土地的分布和归属情况有了清晰直观的认识,为后续的土地管理和赋税征收提供了有力依据。
这一举措为明朝的赋税征收提供了精准依据,有效避免了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情况发生,从根本上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对明朝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过,这些朝堂上的风云变幻、边疆的战事纷争以及经济政策的变革,对于此时年仅三岁的小雄英来说,关系都不大。洪武十年的十二月一日,在热热闹闹地给小雄英过完三岁生日后,东宫突然传来消息——太子侧妃吕氏即将分娩,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建文皇帝,即将呱呱坠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