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盘古”提出的、可能统一现有物理理论的新模型框架,在全球物理学界引发了海啸般的讨论和研究热潮。
虽然距离完全验证这个模型的正确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其蕴含的一些推论和预测,却为解决当前科技面临的某些瓶颈,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其中,最先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便是困扰了星际探索和通讯许久的“延迟”问题——基于量子纠缠的超光速即时通讯!
根据“盘古”的新物理模型,量子纠缠现象,可能不仅仅是微观粒子间的“幽灵般的超距作用”,更可能是高维空间信息在我们四维时空“膜”上的一种投影!这意味着,理论上,可以利用这种纠缠效应,构建出不受光速限制的、真正意义上的“即时”通讯通道!
这个理论,结合系统升级时解锁的“量子纠缠通讯协议 V1.0”,立刻成为了未来探索集团(FEG)量子通讯实验室和 AI“羲和”的重点攻关方向。
挑战是巨大的。
如何长时间维持大量粒子对的纠缠状态?如何在这种极度脆弱的纠缠态上,稳定地编码和解码信息?如何屏蔽宇宙背景辐射和其他量子噪音的干扰?
每一个问题,都足以让传统实验室望而却步。
但在 AI 的辅助下,一切都变得不同!
AI 设计纠缠源: “羲和”AI 基于新物理模型和“太昊”量子计算机的模拟结果,设计出一种全新的、能够高效产生并维持多粒子对(超过数千对)稳定纠缠态的“量子源”设备。
AI 优化编解码: 利用深度学习和量子算法,“羲和”开发出一种抗干扰能力极强、信息保真度极高的“自适应量子编码”方案,能够根据信道的实时噪声水平,动态调整编码方式。
AI 智能滤波: 通过对量子噪声模式的学习,“羲和”构建出智能滤波算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从接收到的、极其微弱的纠缠信号中,提取出有效信息。
FEG 量子通讯实验室,地球-月球量子纠缠通讯实验现场。
实验室两端,分别位于地球的 FEG 总部和月球的“望舒宫”基地,相距三十八万公里。
两套完全相同的、由 AI 控制的量子纠缠收发装置,正严阵以待。
“地球端量子源稳定!” “月球端量子源稳定!” “粒子对纠缠已建立!信道畅通!” “准备发送第一组测试信息包:‘hello, moon!’”
指令下达,地球端的 AI 将“hello, moon!”这句话,通过自适应量子编码,加载到本地的纠缠粒子对上。
几乎在同一瞬间!
远在三十八万公里之外的月球基地!
接收端的 AI 检测到了对应粒子对的量子态发生了同步变化!
经过 AI 智能滤波和高速解码——
“月球端接收成功!信息内容:‘hello, moon!’” “信息传输时间……小于 10?6 秒!!” “信息校验……完整无误!”
成功了!!
跨越三十八万公里的距离,信息的传递,几乎……是瞬时的!
虽然目前实现的还只是实验室环境下的、低带宽的、点对点的即时通讯,距离真正应用于星际通讯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比如如何维持更远距离的纠缠?如何提高带宽?如何应对更复杂的宇宙干扰?能耗问题如何解决?)。
但这个“第一次”,其意义不亚于贝尔发明电话,马可尼发明无线电!
它证明了,超光速即时通讯,在原理上是可行的!
人类,第一次真正拥有了打破光速壁垒、实现宇宙尺度“零延迟”交流的可能性!
“太……太不可思议了!” 实验室里,所有研究人员都激动得跳了起来! “我们……我们真的做到了!超光速通讯!” “星际时代的通讯基础!有了它,‘林风号’就有希望和我们‘实时’对话了!”
林风在收到实验成功的报告时,也感到一阵心潮澎湃!
这项技术的突破,其战略意义极其重大!
它不仅能让地球与月球、火星基地实现无延迟沟通,极大提高地外基地的安全性和协同效率;更能为远征 m-Alpha-739 星系的“林风号”探测器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甚至……为未来可能发生的、与地外文明的“第一次接触”,提供最关键的通讯手段!
“立刻加大投入!” 林风指示道,“优化量子源稳定性,提升信息带宽!同时,开始设计适用于‘林风号’探测器和‘天枢’空间站的、小型化量子纠缠通讯模块!”
通讯技术的革命,已经到来!
人类文明探索和连接宇宙的能力,将因为这项技术的突破,而得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