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诗歌大意
燕子明明知道我的茅草屋十分低矮窄小,却仍旧频繁地前来。它们衔着泥飞进屋里,把泥点洒落在我的琴和书上,而且它们追捕飞虫时,还不时碰撞到我的身上。
诗歌主旨
这首诗表面写燕子的调皮捣蛋,实则通过对燕子频繁光顾茅屋这一生活场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的闲适与无奈交织的复杂情感。在看似嗔怪燕子的背后,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以及在漂泊生活中的自我排遣。
诗歌赏析
- 首联:“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熟知”赋予燕子以人的感知,仿佛燕子清楚地知道诗人所住的茅屋极其低矮狭小。“故来频”则强调燕子频繁地来到这里,一个“故”字,生动地表现出燕子似乎有意与诗人相伴。这两句为下文燕子在屋内的一系列活动做铺垫,同时也营造出一种人与燕子之间特殊的互动氛围。
- 颔联:“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具体描写燕子在屋内的行为。“衔泥点污琴书内”,描绘出燕子衔着泥在屋内穿梭,不小心将泥点洒落在琴和书本上,琴和书都是文人雅物,被燕子弄脏,看似是在抱怨燕子的调皮。“更接飞虫打着人”,进一步描写燕子追捕飞虫时碰撞到人的情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不经意间的“打扰”。诗人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将燕子的活泼好动刻画得栩栩如生。然而,在这看似嗔怪的描写背后,却透露出诗人客居生活的一种闲适与无奈。诗人在漂泊他乡的孤寂中,对燕子这些细小的行为如此留意并写入诗中,从侧面反映出他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对这种平凡生活场景的珍视,在无奈之中又有一种自我调侃和排遣。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绝句漫兴其三》时,正处于安史之乱后期,他客居成都草堂,具体背景如下:
社会背景
- 战乱余波影响深远:安史之乱虽接近尾声,但历经数年战乱,唐朝社会遭受重创,百废待兴。经济衰败,百姓流离失所,政治格局动荡不安。尽管杜甫暂居成都相对安稳之处,然而心系天下的他,时刻忧虑国家命运与人民疾苦,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潜移默化融入诗作。
- 社会秩序亟待重建:战争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秩序,藩镇割据势力逐渐抬头,中央政权权威受到挑战。杜甫深知国家复兴之路艰难,而自己却无力改变大局,内心充满无奈与忧虑。这种对社会现状的深刻认识和无力感,为其诗歌创作增添了深沉底色。
个人境遇
- 暂居草堂的生活:杜甫在友人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居住。草堂条件简陋, “熟知茅斋绝低小”便是写照,这与他曾经在长安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但即便生活清苦,这里相对稳定的环境,让他能暂时停下漂泊脚步,有机会观察生活细节,如诗中燕子活动,成为创作素材。
- 复杂的心境:杜甫此时虽获短暂安宁,可内心依旧纠结。一方面,远离战乱纷扰,能在草堂享受片刻宁静,对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产生别样感触;另一方面,他时刻牵挂国家前途、百姓命运,自身抱负未展,又因生活困境感到无奈。这种复杂心境反映在诗中,使诗歌情感丰富且深沉。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杜甫创作《绝句漫兴其三》时处于安史之乱后期客居成都草堂阶段,这一创作背景深刻影响了该诗的情感表达:
客居无奈与随遇而安交织
- 强化客居无奈感:安史之乱致杜甫漂泊,暂居成都草堂,生活简陋。“熟知茅斋绝低小”,凸显居所狭窄低矮,这一背景使诗人无奈感更甚。燕子频繁光顾,“江上燕子故来频”,看似平常场景,却因客居背景,多了寄人篱下之感,仿佛连空间都被燕子“侵犯”,强化无奈。
- 催生随遇而安心态:长期漂泊使杜甫对困境渐无奈,却也在简单生活中寻得安慰。草堂虽陋,燕子相伴,诗人对燕子“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行为,似嗔实喜,流露出随遇而安。背景让诗人在无奈中学会适应,这种复杂情感因背景更显真实。
忧国忧民与个人愁绪交融
- 以小见大寄托忧思:社会动荡、国家待兴背景下,诗人借草堂琐事表达忧国忧民。燕子扰乱生活,如国家被战乱破坏。诗人对燕子态度,似对社会现状无奈,以微观生活场景映射宏观社会问题,将个人生活愁绪与国家命运相连,深化情感。
- 体现无力改变的痛苦:杜甫胸怀大志却因战乱无法施展,客居草堂。面对燕子行为,他无力阻止,如同对国家困境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源于背景,使诗歌情感更显沉重,包含对自身境遇与国家前途的痛苦与无奈。
孤独寂寞与渴望陪伴并存
- 加重孤独寂寞之情:远离亲友、漂泊异乡,杜甫内心孤独。草堂生活宁静却孤单,燕子频繁出现,从侧面反映他生活缺乏陪伴,孤独中对燕子关注更甚,以燕子“热闹”衬自己孤寂,“故来频”就像是诗人对这份难得陪伴的强调。
- 凸显渴望陪伴心理:背景造就孤独,使杜甫渴望陪伴。燕子到来打破寂静,带来生机,诗人虽抱怨其调皮,实则享受陪伴。创作背景使诗人孤独中更珍惜这份陪伴,情感表达更细腻复杂,既有对孤独的感慨,又有对陪伴的渴望与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