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自己倒是没意识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将自己放到了各种意义上的更高位上去了,听到这话只笑道:“看来庞大人答应了。”
“你和林予鹤真是一样的没意思,”庞英又绷起脸来,抬头望着头顶湛湛天空,不掩话中怀念幽怨地道,“跟你们这种人说话累得很,一不留神你们就要钻个空子过去。”
宋清无奈又认真地道:“能纵我们钻空子,大人才是性情中人。”
她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有些事情庞英只是不乐意为之罢了。
怎么说也是浸淫两朝朝堂官场风雨几十年的人,如果真想玩心眼,自己就是驾马也追不上的。
庞英闻言只是在暖阳微风里眯起眼,眼中闪过几不可察的笑意。
这种话,林予鹤以前也说过。
二人一路回到刑部,众人纷纷放下手中事务激动地迎接。
庞英路上听宋清说了许多,也不和众人客气,先让林述之带他们到备好的房间去了。
姚菁华在屋内来回踱步,终于听到了外面的脚步声后立刻开门迎了上去。
将面前三人看了一遍,她连忙道:“见过三位大人。”
关上门,宋清上前给众人倒着茶水说:“姚院使,这是刑部尚书庞大人,你应当认识的,清查御史台一事,将全部交由庞大人负责,你若有冤,便说给庞大人听吧。”
庞英打量着姚菁华,问道:“我听说,你欲报的冤情,与你父亲有关,你父亲是何人?”
姚菁华在几人面前跪了下来道:“家父乃翰林院学士,晁湛。七年前被御史台构陷曾帮助先太子谋反送入狱中,满门抄斩,请各位大人为我,为家父做主!”
“晁湛啊,”庞英皱起眉头,“可你不是姓……”
他的话又止住了。
晁和姚,不见天日晁家女,可不就是姚吗。
“不,不对,”庞英又摇了摇头,眯眼看着姚菁华道,“晁湛家的女儿我曾见过的,你和她,不像。”
“大人英明,”姚菁华不知道庞英误会了什么,却知道面前是个何等厉害的人物,她不敢冒着被此人扔出去的风险撒谎。
她抬头看着庞英道:“晁大人之妻,名为姚羲,我并非晁家所生,而是被姚夫人意外捡回,陪伴小姐长大。”
“夫人与大人视我为己出,为我取名,教我识文断字,读书明理,习琴棋书画,晁家满门抄斩,而我做为婢女苟活,没入教坊司。先前妄称晁大人为父,实在是害怕各位大人不愿信我。菁华所言,句句属实,请各位大人明察!”
她说罢重重地磕了下去,庞英无奈地道:“你先起来说话。”
宋清弯腰将姚菁华扶起来,好声安抚道:“你放心,不论你身份如何,只要晁大人当年真有冤情,我们必不会坐视不理。”
庞英叹了口气坐到椅子上,忽地想到了什么,嘟囔了一句:“怪不得孔怀忧愿意让你入翰林院就职。”
姚菁华闻言低头道:“孔大人,的确帮我寻了证据。”
她说着递出一个布包来,恳切道:“另有一部分,需得大人帮我从旧日卷宗中找出。”
宋清接过来打开,发现是一摞手稿,记录的都是一些旧时文书政令或是儒法注解,翻看之后似乎并无特殊,便将其递给了庞英。
“这是晁大人被御史台构陷与先太子密信往来时期的手稿,彼时晁大人手腕挫伤,笔迹与往日不同,只需找到当年所存证据,稍作对比,定能发现蹊跷。”
姚菁华说着,声音中带着几分紧张。
她弄清当年罪名实情实在不容易,虽然想到这件旧事,却不知这处蹊跷能否作为罪证。
庞英细细翻看着手中书稿,经年泛黄陈旧的纸页散着檀香,纸上笔迹端而不呆,逸而不散,勾起他许多旧事心绪来。
虽然晁湛当年的笔墨丹青名冠京城,为天下文人墨客所争,可那年晁家被抄之后,庞英也有许多年没见过晁湛的字了。
他抬头看向姚菁华,郑重地道:“姚院使且安心,此事,本官定会查到底的。”
姚菁华其实不知道自己该不该信,但这已是她等了许多年才等来的机会,她必须试一试。
送走了姚菁华,庞英终于迫不及待地问宋清:“你说有办法救张庭,是什么办法?”
宋清复又理了一下思绪,淡然地道:“大人只需查清两件事,然后在合适的时机将其送到陛下眼前就够了。”
“两件事?”
“原本只有一件的,”宋清笑了笑,指了指他手中的书稿道,“现在是两件了。”
十一月,冬日来得极快,上个月还偶尔能觅得秋意,眨眼就已经到了天寒地冻、手指不可屈伸的时候。
正心殿内烘着暖炉,中间站着上京卫、大理寺、刑部的一众朝臣,秦泽立在晟帝座下,宋清站在秦泽旁边,抬头看向萧胜。
后者一招手,有一队宫人趋行上前,每人手中端有一木质托盘,每个托盘上面都摞了厚厚的几层卷宗。
晟帝揉着额角瞥了一眼道:“这就是上京卫今近日所得?”
萧胜上前一步恭敬地道:“回禀陛下,正是。黑市背后所涉官员甚广,除御史台外,尤以吏部与兵部最甚。”
晟帝随手招了一人上前,拿过上面的卷宗放到桌上翻开。
萧胜立在他面前陈述:“吏部上下沆瀣一气,贩卖官职军功政绩,收受大笔贿赂;兵部尚书席湛为中饱私囊,将朽戈钝甲送往边境,甚至于……私自调兵刺杀朝中大臣,联合沧庆两州叛国通敌,借寇赍(ji)盗,供养北狄。”
萧胜满腔愤慨地说完准备好的话,稍缓了一口气才道:“一应证据口供卷宗均在此处,请陛下过目。”
晟帝面无表情地翻动面前的文本,一摞摞的卷宗证据确凿,口供详实,绝不是这几日的时间就能整理出来的。
他扔下手中的卷宗抬起头来,淡漠的目光在殿中扫了一圈,最后落到了宋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