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国从家里的来信中得知,向桂花的小卖部已经安上了电话。
他不想写信,准备打个电话回去好好给家里解释清楚。
有了电话,信渐渐被淘汰。
对交流信息而言,信确实是太慢了,已经无法适应后来快节奏的生活。
但好像就是电话加快了这种生活节奏。
科技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却并没有感觉到活的更轻松,反而是活的更累。
信其实不仅是一种信息交流,还承载着情感的表达。
读信时,通过那些文字,能感深到写信人的情感,还可以反复回味。
这些是一个电话不能取代的。
后来人与人之间变的越来越冷漠,电话应该是功不可没。
“是国娃啊,现在着急了吧,是不是晚了”,接电话的是向桂花。
“我着急什么”?
“你不着急为什么现在打电话回来”。
“关你屁事,快叫我妈接电话”。
“呵呵,还说不着急,自己的对象和别人在一起了,心里不好受吧,不过你也不亏”。
“是不是就是你这个长舌婆造的谣,谣造多了你下辈子肯定会变成一条不会说话的狗”。
“老子要是变成狗,一定要咬死你”。
“我和你无怨无仇,你要咬我干什么,你应该去咬刘跃文,是他骗了你女儿”。
“国娃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周小乐没有来广州,跟刘跃文去了彩云,以后直接给你带一个大胖外孙回来”。
“国娃你是在报复我吧,我可没有造你谣,是张红霞和何英华说出来的,你要是有本事就去找她们”。
“我也没有骗你,我说的是真的,不过多一个外孙也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你的十万彩礼可能要不到了”。
“这个死妮子前天还打电话来说在广州上班”。
“快去叫我妈,不和你扯了“。
“你别和你妈说小乐的事”。
“我才没有你那么无聊”。
周兴国这时像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小人,你想嘲笑我,我也要让你难受。
“国儿吗”?周兴国等了十几分钟,才等到龙秀英。当听到龙秀英这一声国儿时,他竟差点流下泪来。
虽然分开时间并不久,但只有在外的游子,才懂这种思念,这种感情。
“妈,你和爸都好吧”。
“我们很好,只是很担心你和小英的事”。
“没事,小英不知道是给她介绍的对象,以为是介绍到厂里干活的”。
“你真信吗?别最后弄的人财两空”。
“你要对自己的儿子有信心,我不帅吗”。
“帅有屁用,要不你把钱要回来算了,妈找人给你另外介绍一个,绝对不比她差”。
“我的事你们不用管,我能处理好”。
“红娃结婚我们该不该送一个礼呢”。
“送一个吧,你们要是觉得尴尬可以让小容去”。
“我们知道怎么办,只是要你一个态度”。
郭小英这段时间很忙,进货运货她得自己管,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她也得参与,从裁剪到最后打包。
裁剪虽然有图纸,但却一点马虎不得,常常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缝纫也很重要,常言道:“三分裁剪七分打”。
好在大家越来越熟练,生产进度也越来越快,浪费的衣料也越来越少。
她已经不需要亲自动手去教,只需要适当指点。
生产中她最重要的任务是严把质量关。
绝对不允许存在任何问题,哪怕是跳一针也不行,必须返工。
在管理上也做了许多改进。
现在请假的人少了,一是扣钱多,二是计件为主。
多干多得,少干少得。
为了保证时间,他晚饭把大家留在厂里吃,吃了可以接着干。
虽然辛苦,效果也很明显。
看着库房越堆越多的货物,心里还颇有成就感。
晚上听着周兴国的甜言蜜语,一天的疲惫顿感一扫而空。
有时这家伙也说一些下流话,弄得她心烦意乱,但却又那么爱听。
那些话就像是毒品,明知有害却是难以抗拒。
有时被撩拨得甚至用手在身上乱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