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港的轮廓,在夏日的阳光下显得越发恢弘。
巨大的船坞内,一艘崭新的海船静静矗立,船身线条流畅,桐油刷过的木料泛着温润的光泽。
这是盘山港造船厂近几个月来的心血结晶,也是海外规划部迈向深海的第一步。
王玄策站在船头甲板上,海风带着咸腥味吹拂着他略显严肃的脸庞。
他身后跟着张翰和赵文远,三人正进行着下水前的最后一次巡视。
船体结构坚固,甲板平整,主桅和副桅高高耸立,风帆整齐地卷在横桁上。
“王掌柜,你看这缆绳桩!”
张翰蹲下身,用粗糙的手指摩挲着固定在船舷边的硬木桩。
“位置是没错,但打磨得还是不够圆滑,新缆绳吃劲大,万一有个急转弯或者大风浪,容易磨断,得让工匠再拿砂纸细细打磨一遍,边角要圆润。”
王玄策俯身仔细看了看,木桩边缘确实还有些毛刺感,点头道:“嗯,安全无小事,记下来,让老铁他们今天务必弄好。”
赵文远则钻进船舱深处,敲打着货舱的隔板。
“舱壁的防潮油刷得不够均匀,有几处薄了。”
“海上湿气重,货物尤其是粮食、布匹,最怕返潮霉烂,得补刷,特别是角落和接缝处,要刷足三遍。”
他探出头,对甲板上的王玄策喊道。
“让他们备足桐油和生漆,刷厚实点。”
王玄策回应,他沿着船舷走了一圈,又指着船尾舵舱上方一处不显眼的拼接缝。
“这里,钉帽虽然敲平了,但缝隙里填的麻丝和桐油灰好像有点少,看着不够密实,浪打上来容易渗水。”
“叫人来,再填实些,用木槌敲紧。”
三人边走边看,从船底龙骨检查到桅杆顶部的滑轮组,从锚链舱看到生活舱的通风口。
问题都不大,多是些细节上的精益求精。
王玄策深知,海上航行,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祸。
他一一指出,随行的船厂管事拿着炭笔在小木板上飞快记录着。
巡视完毕,回到岸上,王玄策对铁老丈道:“大体没问题,就是方才指出的几处小毛病,都是关乎航行安全和货物保存的。”
“三日内务必整改到位,人手不够从其他组调,材料敞开用,整改完,我三人再来验一次。”
铁老丈连声应下,拍着胸脯保证按时完成。
看着这艘凝聚了无数匠人心血的大船,他眼中也满是期待。
离开船坞,王玄策三人径直回到竹叶轩辽东分行。
海外规划部占据了一个独立的大院落,如今已有四十多人,来自大唐各地,有经验丰富的老水手,有擅长天文地理的术士,有精通账目物流的管事,也有年轻力壮、渴望探索的学徒。
院落里堆满了各种海图、罗盘、测量仪器,以及打包好的试航物资。
三人走进议事厅,关上门。
“船基本好了,三五天就能下水。”
王玄策开门见山,声音沉稳。
“下水之后,不能只在岸边晃悠,得真刀真枪跑一趟。”
张翰摊开一张绘制精细的海图,指着盘山港东北方向一个用朱砂标出的小点。
“目标选这里如何?黄山岛!”
“距离盘山港约五十里,方位明确,岛上有淡水,地势也平缓,适合临时停靠。”
“来回一趟,顺风顺水的话,大半天足够。”
“既能检验船只性能,又能熟悉航线,还能让大伙儿感受下真正的航渡。”
赵文远补充道:“物资都备好了,淡水、干粮、简单的工具、几捆备用缆绳,还有应急的药品。”
“按五十人三天的量预备的,绰绰有余,船上救生的小舢板也检查过了。”
“嗯,黄山岛合适,距离适中,风险可控。”
王玄策手指敲了敲桌面。
“就这么定了!”
“张翰,你负责协调船厂整改验收,文远,你盯紧物资最后清点装船,我亲自带队试航,等船下水仪式后,挑个好天,风向合适就出发。”
商议已定,王玄策独自离开分行,骑马前往辽东城外的柳家别院。
他需要向柳叶汇报试航计划,并请示最终的意见。
别院依旧宁静祥和。
柳叶正在书房里翻阅辽东分行送来的一些关于海外物产需求的简报,李青竹和韦檀儿在廊下做着轻柔的针线活儿。
听闻王玄策来访,柳叶放下简报,在正厅见了他。
王玄策将新船情况、整改细节以及选定黄山岛作为试航目标的计划,条理清晰地汇报了一遍。
柳叶听得很仔细,末了,脸上露出赞许的神色。
“好,你们考虑得很周全,细节决定成败,海上尤其如此。”
“黄山岛选得不错,距离适中,目标明确。”
他顿了顿,问道:“下水定在哪天?”
“船厂那边整改顺利的话,三日后清晨下水。”
王玄策回答。
柳叶眼中闪过一丝兴趣,微笑道:“新船下水,是大事,盘山港第一艘能真正出海的大船,我得去看看,那天我会带小囡囡去观礼。”
“东家亲临,船厂上下必定士气大振!”王玄策精神一振。
“去吧,按计划行事,安全第一。”
...
三天后,天蒙蒙亮。
盘山港笼罩在薄薄的晨雾中,海面平静如镜。
新船已被拖曳至船坞通往大海的滑道顶端,巨大的船体在晨曦中显得格外雄伟。
船身光洁,昨日刚刷的桐油在晨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
船厂工匠们、海外规划部的成员目光灼灼的盯着大船,充满了期待和兴奋。
柳叶果然带着小囡囡来了。
他没有挤在喧嚣的码头,而是选择了离船坞不远的一座地势较高的小山头。
这里视野开阔,既能清晰看到整个下水过程,又能避开拥挤的人群。
席君买和薛礼一左一右护卫在侧。
小囡囡穿着粉色的襦裙,扎着两个小揪揪,被柳叶抱在怀里。
她好奇地睁大眼睛,看着远处那个巨大的“木头房子”。
“爹爹,那个大房子会动吗?”
她指着船问。
柳叶笑道:“那不是房子,是船,等下它会从那个高高的斜坡滑到水里去,就像小囡囡玩滑梯一样。”
“滑到水里?它不会沉下去吗?”
小囡囡歪着头,一脸不解。
“不会。”
柳叶耐心解释。
“你看船肚子很大,里面是空的,就像一个大葫芦浮在水上。”
“而且船底很宽很平,能稳稳地托住它,等它下了水,挂上那些像大翅膀一样的布,风一吹,就能在大海上跑了。”
“哦...”
小囡囡似懂非懂,但觉得很有趣,小手指着船。
“那它什么时候滑下去呀?”
“快了。”
柳叶望向船坞方向。
只见船厂主事站在滑道旁的高台上,用力挥动一面红色令旗。
巨大的木锤敲断了最后一根固定船体的支撑木楔!
“咔嚓!”
一声脆响,伴随着无数根粗壮原木在滑道上滚动的沉闷轰鸣,大船开始缓缓移动。
起初很慢,如同巨人初醒,接着速度越来越快,船头劈开空气,带着雷霆万钧之势,沿着涂满厚厚油脂的滑道,轰然冲向蔚蓝的海面!
“下水啦!”
岸上的人群,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和锣鼓声。
巨大的船体猛地扎入水中,激起冲天巨浪,白色的浪花如同盛开的雪莲。
船身在惯性和浮力的作用下剧烈地上下颠簸了几下,溅起大片水花,如同巨鲸入水。
但很快,宽大的船底稳住了船身,它像一个骄傲的征服者,稳稳地漂浮在了海面上,随着波浪轻轻起伏。
成功了!
整个盘山港沸腾了!
柳叶看着那稳稳浮在海上的大船,嘴角勾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小囡囡也被这壮观的场面震撼了,小嘴微张,忘了说话,只是紧紧搂着柳叶的脖子。
不久,王玄策、张翰、赵文远三人气喘吁吁地跑上了小山头,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自豪。
“东家!您看到了吗?成了!成了!”
王玄策声音都有些发颤。
“看到了,很稳当。”柳叶点头,目光赞许地扫过三人,“你们辛苦了。”
“全靠东家支持,船厂上下用心!”张翰连忙道。
“东家,风向正好,东南风!”赵文远兴奋地说,“午后就能出发去黄山岛!顺利的话,傍晚就能返航!”
柳叶看向波光粼粼的海面,判断了一下风向,点头道:“嗯,是个好天,去吧,万事小心,我在这里等你们回来。”
三人抱拳领命,精神抖擞地转身,大步流星地向码头奔去,登上了那艘海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