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凑近张建国,认真提议道:
“老板,我觉得该把厂里工人按手艺高低分个层级。”
不然到时候不管手艺好坏,大家都拿一样的待遇,手艺差的人会觉得混日子也能拿钱,心安理得不求上进。
而那些手艺精湛的老师傅,瞧见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自然也不愿多费力气,长此以往,厂里的生产肯定要受大影响。
李洪这话刚落地,周围的工人瞬间炸开了锅,个个面带惊愕地盯着他。
在那个年代,“分等级”三个字太过敏感,有人当即在心里嘀咕:这不是明摆着搞阶级对立吗?李洪怕不是个反革命分子!
李洪也察觉到了众人眼中的警惕和不满,话刚说一半,就猛地住了嘴,抬手狠狠拍了自己嘴巴两下,慌忙辩解:
“不对不对,是我说错话了!我坚决拥护国家,拥护主席,绝没有别的意思!”
张建国摆了摆手,示意大家稍安勿躁,李洪这番话看似莽撞,反倒点醒了他。
如今公社体制早已取消,办工厂就得讲究实际,薪资分配自然要根据工种难度、工作量大小来定,这样才既合理又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见张建国没有责怪自己,李洪又壮着胆子补充:
“不如就推行按劳分配,手艺稍差的工人,就让他们做裁剪、锁边这类简单上手的活儿;那些需要精细缝补、处理复杂纹路的工序,就交给手艺好的师傅,这样一来,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肯定能解决!”
张建国连连点头,李洪的提议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他思路的大门。
他忽然想起前世在现代工厂见到的流水线作业模式:一条生产线上,每个工人只专注于衣服制作的一道工序,有人专门裁剪,有人负责缝纫,有人专攻钉扣。
每个人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把熟练的技能发挥到极致。
这样分工明确,做出来的衣服每一处细节都经过专人打磨,质量自然有保障,效率也高得很。
如今自己的服装厂正好能借鉴这套方法,纺织衣物时,那些技术要求不高、重复繁琐的基础工序。
比如布料裁剪、简单锁边,交给手艺普通的工人;而藏线技巧、边角精细缝补、复杂花纹缝制这些吃技术的环节,就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负责。
把一件衣服拆解成多个独立工序,工人分成对应小组,各司其职、各展所长,既能避免一人包揽全程导致的效率低下,又能保证每道工序的质量。
张建国把这个想法当众宣布,工人们顿时面面相觑,议论纷纷。
有人觉得这办法新鲜奇特,忍不住好奇琢磨。
也有人直接面露不满,觉得张建国是没事找事,毕竟他自己都坦言是纺织行业的门外汉,一个外行凭什么指导内行生产?
张建国见状,笑着解释:
“办法好不好用,光说不算,得试过才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咱们先试行一段时间,要是质量没提升、效率没上去,大不了再换其他思路,总比一直墨守成规强。”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
“而且李洪提到的按劳分配,我觉得很有必要采纳,工资奖励就得和干活多少、手艺高低挂钩,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这样大家才有干劲,厂子才能越办越好!”
随后张建国正式宣布,工厂即刻启动改革,将衣物生产工序细化拆分,成立裁剪组、缝纫组、缝补组、钉扣组等多个部门,每个部门专攻一道工序,先试运行半个月观察效果。
这个规定一出,不少工人顿时苦不堪言。
他们一直都是独立完成一整套衣服的制作,从裁剪到缝纫再到收尾,全程自己把控,质量心里有数,如今工序拆分后,自己只负责其中一小部分,总觉得干活少了,工资肯定也要跟着缩水。
还有些老工人习惯了传统做法,对这种“打乱重来”的模式十分抵触,私下里不少抱怨,觉得张建国瞎折腾。
可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这套生产流程仅推行了两天,工人们就陆续发现了其中的妙处。
这些工人常年和针线布料打交道,接过分配的工序,一看布料材质、尺寸要求,就知道该怎么处理,加之负责的都是单一环节,反复操作下来越发熟练,干活效率大幅提升,成品也做得又快又好。
许多人明显感觉到,之前生产的衣服因为每个人手艺不均,质量时好时坏、参差不齐,而这几天产出的衣服,每道工序都经过专人打磨,针脚工整、细节到位,质量明显高了一大截。
产量方面更是惊喜不断:以前工人在机器前要频繁更换工具、核对尺寸、切换工序,光准备工作就要花不少时间。
如今专注于单一环节,省去了所有繁琐的切换步骤,所有时间都用在实际生产上,短短两天,衣物产量就比之前提升了百分之二三十。
更让大家意外的是,那些原本手艺不熟练、只能打打下手的工人。
如今分到了简单的基础工序,不用再面对复杂的全程制作,压力小了不少,操作起来越发顺手,渐渐找到了自信,做得又稳又规范。
张建国每天都关注着生产数据,看到产品质量和产量双双大幅提升,心里十分高兴,当即让会计准备了红包,给厂里每个人都发了一块钱的红包作为奖励。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一块钱能买不少东西,工人们拿到红包,脸上都乐开了花,对这套新流程的抵触情绪也消散了大半。
张建国对试运行效果十分满意,原本他计划试行一个月再做决定,如今见成效如此显着,便直接拍板:今后纺织厂正式采用流水线生产模式。
裁剪组专门负责布料裁剪,缝纫组专攻各部位缝纫,缝补组处理细节修补,钉扣组负责钉扣锁边,各小组完成半成品后,统一传递给下一个环节,层层衔接、环环相扣,最后就能产出各部位都完美无瑕的成品。
之前那些抱怨张建国没事找事的工人,此刻也彻底折服于这套方法的巧妙。
不仅能让每个人发挥所长、提升效率,还能快速找到生产瓶颈。
哪个部门进度慢,要么是人手不足,要么是操作不熟练,要么是有人消极怠工,针对性解决即可。
而且薪资核算也变得简单透明,各小组每天记录组员的工作量和成品合格率。
月底按实绩核算工资,多劳多得、公平公正,谁也没有怨言。
工人们纷纷围拢过来,笑着对张建国说:
“老板,还是你有办法!这流水线真是好东西,我们干活顺心,挣钱也明白!”
大家一致同意长期采用这种生产方式。
张建国心中十分欣慰,随后开始安排后续工作。
把服装厂的日常管理交给了稳重靠谱的刘强,嘱咐他全权负责原料采购、设备维护和厂区各项事务。
让头脑灵活、擅长与人打交道的张云,和经验丰富的柳三搭档,全权负责产品销售、客户对接和市场拓展。
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张建国的服装厂很快就步入正轨,订单源源不断,生产有条不紊,经营得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