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逸再一次查看微信消息,发现如意一直没有回复他,嫂子究竟干嘛去了呀?
唉!
她现在已经是战家大小姐了,还要忙着去挣钱么?
想到这里,轩逸唏嘘不已。
“喂,你继续说呀,在想什么呢?”
秦梦瑶不客气地提醒。
“哦,老婆,那我继续了。不过,这次,我一口气说完,你不要中途打扰我。”
秦梦瑶点点头。
“好,我答应你,不打扰你。我好好听。”
接下来,轩逸开始滔滔不绝。
“书中自羲农,至黄帝的历史脉络,以三字一句的韵律,将中华文明五千年演进浓缩其中。这种高度凝练的历史叙事,恰能补全现代人碎片化的历史认知。例如,唐有虞,号二帝四字,便点明禅让制的政治智慧。周辙东,王纲坠则揭示分封制瓦解的历史必然。对成年人而言,这种宏观历史视野的重建,不仅能增强文化自信,更能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清醒的文化主体性。”
文化自信!
懂了。
文化自信就是咱们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打心眼里认同、信任和自豪。它体现在我们相信本国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比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学艺术、优秀的传统美德等。
有了文化自信,我们不会盲目崇拜外国文化,而是能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学习他人长处,同时坚定地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
就像我们欣赏外国电影,但更热爱国产佳作。接纳多元时尚,却也钟情汉服之美,这就是文化自信在日常里的体现。
秦梦瑶思绪泛滥。
“在全球化语境下,《三字经》中的文化符号更显珍贵。稻粱菽,麦黍稷所代表的农耕文明记忆,与匏土革,木石金的器物文化,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的集体潜意识。当成年人在异国他乡看到这些文化符号时,瞬间涌起的归属感,恰是文化基因在起作用。这种认同感,在当代社会表现为对国潮的追捧、对非遗传承的关注,实则是文化基因的现代性表达。”
文化基因。
呵呵呵。
这个基因好呀。
我应该有。秦梦瑶信誓旦旦。
“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倾向,使重才轻德成为普遍现象。《三字经》首孝悌,次见闻的排序,恰是对这种失衡的矫正。在家庭关系中,融四岁,能让梨的谦让精神,能化解当代啃老族,巨婴症等社会问题。在职场竞争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的大器晚成案例,则消解了35岁焦虑,证明人生任何阶段都可重启成长。”
35岁焦虑???
这个她不会有吧。
绝对不会有。
秦梦瑶自信满满。
焦虑?穷人才会有吧,焦虑钱呀。
比如意意以前就是这样的,总是担心没有钱,老是去勤工俭学。
那会她不理解,现在她懂得了。
“书中养不教,父之过的责任伦理,在当代家庭教育中有特殊启示。当鸡娃现象盛行时,此句提醒父母,教育的本质是人格培养而非成绩竞赛。更值得深思的是教不严,师之惰的师道尊严,在师生关系日益物化的今天,重申了教育者应有的使命感。”
是的,现在的孩子们应该要注重人格的培养而非成绩的竞赛。
在鸡娃现象频发、教育焦虑蔓延的当下,将教育重心从成绩竞赛转向人格培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人格培养是孩子未来发展的根基。一个具备健全人格的孩子,往往拥有更强的情绪管理能力,能正确面对挫折与压力。
比如,当考试失利时,拥有良好人格的孩子会将其视为查漏补缺的机会,积极调整学习策略。而过度关注成绩的孩子,可能会陷入自我怀疑与否定,甚至一蹶不振。
在人际交往中,人格健全的孩子懂得尊重他人、换位思考,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成绩竞赛却存在诸多弊端。它使教育目标变得功利化,孩子的学习动机从获取知识异化为追求高分。
为了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孩子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刷题、参加各种补习班,失去了探索兴趣、发展个性的机会。长期处于高压竞争环境下,孩子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
注重人格培养并非忽视成绩,而是以更科学的态度看待学习。家长和老师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让他们明白学习是为了提升自我、实现价值,而非仅仅为了考试。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品德教育课程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同理心、创新精神等优秀品质。
只有当教育回归本质,注重孩子人格的塑造,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三字经》中的仁、义、诚、敬等伦理范畴,实为现代人应对道德困境的密钥。当商业社会充斥着精致利己主义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诚信观,成为重建社会信任的基石。当网络暴力泛滥时,亲师友,习礼仪的教诲,提醒我们保持文明对话的基本素养。老婆,懂了么?”
“懂了,我们要保持最基本的素养。你辛苦了,说了这么多,喝点水吧。”
秦梦瑶体贴地为轩逸端来一碗水。
轩逸咕噜咕噜地就喝了。
“好,好喝。老婆端来的水就是好喝呀。”
秦梦瑶看着丈夫,真的吗?他什么时候开始给她吹彩虹屁了?
呵呵呵,不过,这话,她还是挺爱听的呀。
喜听美言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