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生产队的理发匠出意外去世了,他们生产队就安排了几个人来我们店里学习剪发手艺。”
他说的这件事情是真的,只不过跟他说话的人并非是学徒,而是他师傅的闺女。
王博生之所以要隐瞒这个事实,是担心母亲知道后会阻止他们来往。
他和师傅的闺女关系确实有些微妙,没有那么清白经不起细查。
苏小英奇怪地看了大儿子一眼,觉得王博生的反应有些奇怪,好像在刻意隐瞒什么。
但具体是哪里不对劲,她又说不上来。
想不明白,苏小英便放弃思考,看着包裹叹气:“不知道你弟这包裹里装的是啥,沉甸甸的提起来可费劲了。”
王博生猜测道:“估计是些首都的特产吧。”
“这孩子也真是的,在学校照顾好自己就好了,寄这么多东西干嘛,钱多的烧得慌。”
苏小英嘴里嘟囔着,脸上却满是笑意。
“……”
王博生将两个包裹提了起来,不乐意听她总是提起宋宣,催促道:“妈,走了。”
-
两人刚踏进家属院的大门,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被一群好奇的邻居们围住了。
“嚯~小英,这两个包裹可真大啊!是谁给你寄的?”一个大妈满脸笑容地问道。
“里面装的什么宝贝?能不能打开让我们开开眼?”
另一个大妈也凑过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包裹说道。
苏小英微微皱眉,刚想说话,突然有人喊道:“哎唷,你们看这邮戳,是首都来的呢!肯定是她家宋宣寄来的吧!”
“宋宣过年都不回家,年后寄两份包裹回来,还算有点良心,没有忘记你和老宋呢!”
……
人群里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有人踮起脚尖,伸长了脖子,想要透过包裹的缝隙看个究竟。
还有人在小声猜测,包裹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我觉得里面装的应该是衣服吧,宋大哥在首都读书,那里的衣服肯定比咱们这儿的时髦。”
“宋婶子您有宋哥这么孝顺的儿子,以后有福了,我能去您家看看首都来的漂亮衣裳吗?”一个年轻的女孩期待地看着她说道。
“我看不一定,衣服能有多重?说不定是罐头之类的东西呢。”
“首都那边的生活条件比我们这儿的更好,买这些东西更方便,说不定还不要票呢。”
一位蓄着络腮胡的中年男子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连对象都没有的单身男青年,不具备如此体贴入微的处事能力。
“哪有不要票的东西?你去给我买去!”
“我们这里都有不要票的东西,首都怎么可能没有?”
“你们又不是没买过!不要票的布和罐头,我就不信你们没买没吃过!”
“那是瑕疵品!”
“不是瑕疵品,还能让你随便买?”
……
苏小英见他们说着说着就吵起来了,心里有些无奈,但还是微笑着说:“大家别猜了,其实没什么好东西。”
“我摸了一下,包裹四角分明,里面装的应该是书。”
虽然她不会当着众人的面打开包裹展示里面的东西,但里面确实有书。
除了书之外,还有别的东西。
小儿子过年没有回家,这些人便对他指指点点,在背后说一些难听的话。
说什么“鸡毛长齐了,翅膀硬了,想飞了”。
“刚考上大学,就连祖宗姓啥都要忘干净了。”
“他以后留在首都,不会给他们养老,等她和老宋老了死了,他都不会回来看一眼,这孩子算是白养。”
……
他们那些挖苦人的恶毒话,让苏小英感到非常气愤和无奈,但又不能说出宋宣不能回来的具体原因。
他们知道个屁,她儿子是被教授看中了,教授要对他进行重点培养!
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这些人却胡乱猜测,恶意中伤小宣。
等小宣以后真出息了,他们谁也别想沾她儿子的光!
-
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一声“嘘”,显然对她的话持怀疑态度。
邮费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谁会从那么远的地方寄书回来?又不是吃饱了撑的。
而且,他们老宋家除了正在上大学的宋宣,就没有其他人在读书了,难道寄回来留给他们家还没影儿的小孩看?
苏小英听到周围人的嗤笑声,心中有些不快。
她也没有选择当场打开包裹来证明自己所言非虚,而是给大儿子使了个眼色,费力地从人群中挤了出去,懒得跟这些闲人纠缠。
王博生对母亲的做法感到十分不解,离开热爱八卦的人群后才说:“妈,给他们看一下也没什么吧?干嘛这么藏着掖着的?等会儿他们肯定又会在背后说我们的闲话。”
苏小英瞪了儿子一眼,没好气地说:“你以为打开看了,他们就不会说什么了吗?你想得太简单了!就算我们什么都不做,他们也会在背后嘀嘀咕咕。”
苏小英虽然喜欢炫耀,但她只会炫耀儿子的成绩。
因为好成绩是别人抢不走的,当时通知书已经送到小儿子手上了,不知道他藏在了哪里,就连她和老宋都只在通知书抵达的第一天见过,说出去别人也不可能再对通知书做手脚。
而儿子给自己买了什么东西拿出去炫耀,就有可能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很容易被贼惦记上。
-
“行了,咱们快点回家看你弟弟寄了什么东西回来,你看了别出去说家里的事情。”
苏小英一脸严肃地对王博生说道,同时用眼角余光扫了他一眼,警告他不要出去乱说话。
“……”王博生撇撇嘴,任劳任怨地提起行李往前走。
苏小英看着大儿子,在心里感叹:这孩子,还是太单纯了些。
她生了三个孩子,只有小儿子真正遗传了她的高智商,老宋都占了她大便宜。
没有她,他可当不上大学生的父亲。
不过,她并没有把这些话说出口,而是转身去应付那些前来打探消息的人。
“哎呀,你们不知道,我家小宣可孝顺了!”
“他在首都很想念我和他爸,还说让我们抽空去首都玩儿呢。”
“他要带我们去学校,感受北大独有的文化底蕴和学术氛围。”
“他还说带我们去参观故宫,看以前皇帝老儿居住的地方,带我们去爬长城游颐和园……”
苏小英满脸笑容地向邻居们夸赞着自己的小儿子,把宋宣说得像个大孝子一样。
王博生撇撇嘴,他妈可真能吹,根本没有这回事!
-
“……”
邻居们听得满脸抓狂,谁想听这些啊!
他们想知道的是这些包裹里有什么东西,真是牛头不对马嘴。
苏小英却不管这些,继续滔滔不绝地夸着宋宣,直到把所有人都说得不想再跟她说话为止。
而此时的王博生,就像个没有感情的搬运工一样,默默地提着行李上了楼。
一路上,他都能听到母亲对宋宣的夸赞声,只能加快脚步早点回到家,结束这令人感到煎熬的精神攻击。
回到家,苏小英就回房拿剪刀出来拆包裹。
包裹里的东西如她所想,有四本专业书,里面还有几块布。
这些布分别是的确良、棉布和毛料,都是做衣服的好材料,但里面并没有成衣。
另一个包裹里面放的是一些首都特色糕点、糖果。
苏小英将里面的食物一一取出来放在桌上,准备让大家尝个味儿再收起来。
宋宣这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买了这么多不需要的东西(书)。
苏小英正想开口吐槽几句,却突然瞥见包裹里还有一封信。
她拿起信,展开阅读起来。
-
原来这些书不是儿子随便买的,而是宋宣买来送给朋友的。
他还在信中拜托自己有空的时候,把这些书送到他朋友手中。
苏小英读完信后,脸色变得好看了许多,为自己刚才的误解感到愧疚。
上次他那几个朋友也买了书送给小宣,这应该是给他们的回礼。
苏小英顺手拆开了一袋金丝小枣,对一旁的大儿子说道:“博生,快去洗洗手,过来吃枣子。”
“嗯。”王博生应了一声,洗完手回到客厅,看着桌上那些包装好的食物,笑着说道:“小弟寄过来的东西还真不少,妈你手里的金丝枣多吗?”
苏小英疑惑地看向他,“不多只有两包,你问这个做什么?”
王博生迟疑地说:“我想拿一些给师傅尝尝,他对我挺好的。”
“博生,你想孝敬师傅,你自己拿钱去买,这些都是你小弟给我和你叔叔买的。”
苏小英冷哼一声,听到这话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你工作这么久了,我还没吃过你买的任何东西呢。整天就知道惦记着你师傅,也不见你惦记一下我这个当妈的。”
虽然儿子这次能够顺利转正,他的师傅确实出了不少力,但他们也没少给他师傅送礼啊。
想到这里,苏小英的心里越发觉得有些不平衡,大儿子工作这么久,她真没有享到一点福气。
“……”王博生尴尬地笑了笑,没再提这一茬。
-
宋宣收到电报,知道包裹已经安全抵达,宋母也顺利地将书送到了蒋志林手中,家里一切安好,便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中。
现在,宋宣已经开始预习大二的课本了。
这些书籍是他从回收站里淘来的,还有一部分书籍是他从祝教授那里借来的。
目前本科专业学制较为统一,理工科专业基本都是五年制。
计算机专业同样如此,宋宣计划提前修完学分,尽早毕业投身工作。
66年开始闹革命,65年许多教学活动就无法正常开展,时间还是非常紧迫,对宋宣来说越早毕业对他越有利。
实验室里人手紧缺,所以开学没多久,宋宣又被祝教授带进了实验室。
作为助理,他能够获得一份补贴。
寒假期间,宋宣在实验室担任助理,总共拿到了十块钱补贴。
这笔钱虽然不多,但对他来说也算是一笔额外的收入,主要是在里面能学到知识,接触国内先进的计算机。
在学校里,宋宣几乎不需要花费太多钱。
现在读大学,每个月都有十多块钱的助学金。
宋宣把这些钱都攒了起来,打算用来购置房屋。
他手里以前攒的,加上宋父给的,共有八百五十块。
然而,宋宣的学习生活十分忙碌,几乎没有时间外出寻找合适的住房。
尽管掮客向他介绍了一些正在出售的房源,但由于这些房子都不是独门独户,不符合他的要求,宋宣一个都没有看中。
而美食系统,由于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因素影响,宋宣的学习进度已经停滞不前很长时间了。
宋宣为了避免系统发布任务时,自己没有时间没有场地去做导致任务失败。
他毫不犹豫地将系统关进了小黑屋,决定等自己在首都买房后,再将系统释放出来。
-
云省。
谭薇一直在等待着宋宣的回信,然而,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她始终没有收到任何消息。
渐渐地,谭薇意识到,宋宣可能真的不想再与她有任何联系了。
明明不应该是这样的……
一切都从高三那一年,发生了变化,那时的宋宣就仿佛变了一个人。
某一个夜晚,谭薇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在梦中,宋宣的成绩没有现在那么好,没有考上北大,考中的是南师大。
那一年她高考失利,没有考上大学,连大专也没考上。
谭薇为了留住宋宣这个狗腿子,鬼使神差地将他的录取通知书截留下来,并且扔进了火堆里,让它彻底消失在世界上。
不知道是不是做多了亏心事,她之后一直未能考上大学。
考运总是差了点,这仿佛是老天爷对她错误行为的一种惩罚。
-
而宋宣因为复读太多次,次次被她拿走了通知书。
他家里几个成了家的哥哥,不愿意再继续供养他,无奈之下,宋宣只好放弃了继续求学的念头,找了一份工作糊口。
谭薇复读次数太多,继父对她也颇有微词。
正巧当时厂里有一个空缺岗位,为了能够得到这个工作,继父就打起了她的主意。
当时,全国各地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他便趁机暗示自己母亲,让她送她下乡去争一个‘光荣家庭’的荣誉称号。
她母亲是一个以夫为天,离不开男人的懦弱女人。
继父一说,她就毫不犹豫地给自己报了名,并将她送到了农村参加生产劳动。
这一切发生得太过突然,以至于谭薇甚至来不及向宋宣索要他那一份工作,自己的名字就已经被报上去了。
那时主动报名下乡还会上报纸,上了报纸,哪里还有她反悔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