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8月27中午12:39,今天黄河旋风稳定了,明天高开高走张婷,明天不建议超级,因为后天预计回调,明天应该是一个烂板。
青云山下的别样修行:张小凡练玉女心经记
青云山通天峰的晨雾还没散尽,张小凡就抱着太极玄清道心法,蹲在竹林边叹气。师兄弟们都在练御剑术,剑光在云端穿梭,唯有他总慢半拍,连入门的“驱物术”都练得磕磕绊绊。“难道我真不是修仙的料?”他摩挲着心法封皮,忽然想起昨天在藏经阁角落翻到的旧册——封面写着“玉女心经”,注解里说此功法重内息调和,不重先天根骨,倒像是为他这样的人量身定做。
可转念一想,这“玉女心经”听名字就该是女弟子练的,自己一个男弟子偷偷练,要是被师父田不易发现,少不了一顿责骂。可看着师兄弟们御剑时意气风发的模样,他又不甘心,咬咬牙把册子塞进怀里:“就试一次,要是实在不行,再还给藏经阁。”
当晚,张小凡躲进后山的破庙里,借着月光翻开册子。开篇第一句“气沉丹田,引息入脉,如溪流绕山,不疾不徐”,就让他犯了难。以往练太极玄清道,讲究“刚劲破云”,可玉女心经要的是“柔劲缠丝”,他试着运气,刚把内息聚到丹田,一着急又散了,胸口还闷得发慌。“怎么跟太极玄清道完全不一样?”他揉着胸口,差点把册子扔在地上。
第二天清晨,他撞见小竹峰的陆雪琪在溪边练剑。她的天琊剑泛着冷光,剑招却柔中带刚,剑尖划过水面时,只激起一圈圈细微波纹,没有半点蛮力。张小凡忽然想起玉女心经里的“柔息如溪”,悄悄躲在树后看——陆雪琪运气时,肩膀几乎不动,指尖却有淡淡的白气流转,像被风吹动的棉絮。
他试着模仿那个姿势,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轻贴小腹,慢慢吸气。一开始还是忍不住用力,内息在经脉里乱撞,疼得他额头冒冷汗。可他没放弃,每天清晨躲在破庙,傍晚去溪边看陆雪琪练剑,一点点调整呼吸。有次练到一半,内息突然顺着经脉走通了,像温水淌过四肢,连之前练太极玄清道时淤积的滞涩感都轻了不少。“原来真的有用!”他惊喜地握紧拳头,册子上的字仿佛都亮了几分。
可麻烦很快来了。玉女心经练到第三重,需要“以柔息引外物,如絮裹石”。张小凡试着用内息裹起地上的石子,石子刚离开地面就掉了下来。他练了整整三天,石子最多只能悬起半盏茶的时间。这天傍晚,他又在溪边叹气,身后忽然传来陆雪琪的声音:“你运气时太急,内息像断了线的风筝,怎么能稳住外物?”
张小凡吓了一跳,转头看见陆雪琪站在溪边,天琊剑斜背在身后。“陆师姐,我……”他想把册子藏起来,却被陆雪琪拦住:“这玉女心经虽为女子所创,却不忌男子修习,关键在‘柔’不在‘性别’。你试试跟着水流运气,让内息随波纹走,别强拉硬拽。”
他照着陆雪琪的话做,蹲在溪边,手贴水面。溪水缓缓流过指尖,他试着让内息跟着水流的节奏走,忽快忽慢,竟真的顺了不少。再去裹石子时,内息像薄纱一样裹住石子,稳稳悬了半柱香的时间。“成了!”他抬头想道谢,陆雪琪却已经御剑走了,只留下一句“修行如溪,缓则远”。
从那以后,张小凡每天都练玉女心经。他发现这功法不仅能调内息,还能让他更稳地控制法器——之前握不住的烧火棍,现在能轻松用内息裹住,连师父田不易都夸他“近来修行倒有几分长进”。有次师门比试,师兄弟用御剑术攻他,他竟用玉女心经的柔息缠住对方的剑,不费力气就化解了攻势,让众人都吃了一惊。
夕阳西下时,张小凡坐在溪边,手里捏着那本旧册。他终于明白,修仙之路从没有固定的样子,就像玉女心经里说的“柔能克刚,缓能致远”。风拂过竹林,他轻轻运气,指尖的白气随风流转,和远处的晚霞融在一起——原来他要找的修行之道,从来不在别人的剑光里,而在自己一点点调和的内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