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应保障上,国家实行无利润统购统销、奖售等政策,确保化肥优先供应农业生产,彻底改变了民国时期 “洋行垄断、价格高昂” 的局面。
20 世纪 70 年代成为化肥推广的关键转折点。随着 “四三方案” 的实施,我国从法国、日本等国引进 13 套大型化肥装置,这些设备投产后每年可新增化肥 400 万吨,一举突破了产能瓶颈。
与此同时,中小氮肥厂在全国遍地开花,化肥产量呈几何级增长,尿素等优质品种逐渐取代传统硫酸铵。到 70 年代末,氮肥的增产作用已得到全国农民的普遍认可,从 “要我用” 转变为 “我要用”,化肥终于从 “洋奢侈品” 变成了农业生产的 “必需品”。
从 1901 年首次引进到解放后全面推广,化肥在中国的命运沉浮,折射出中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艰难历程。民国时期的观念壁垒、市场乱象与技术缺失,让进口化肥始终难以扎根;而新中国通过工业自主、政策引导与技术普及,不仅终结了进口依赖,更让化肥成为粮食增产的核心支撑,深刻改写了中国农业的发展轨迹。
化肥虽然在解放前推广不是很好,但是在抗战时期八路军对化肥可是很喜欢,当时日军在占领区推行 “以战养战” 策略,为掠夺更多粮食支撑侵略战争,曾向老百姓分发被称为 “肥田粉” 的化肥,强迫或诱导他们在耕地时使用,妄图通过增产实现粮食的最大化搜刮。
但这种外来的白色粉末,在日战区的田埂上始终遭到农民的抵触,而在敌后战场,它却成了八路军军工生产的 “宝贝”,上演了一段特殊的物资博弈。
日战区的老百姓对化肥的排斥,首先源于骨子里的陌生与不信任。中国农民世世代代依赖粪肥、绿肥、饼肥耕作,“多粪肥田” 的理念早已融入农耕智慧,对于这种无臭无味、成分不明的 “洋粉末”,本能地充满疑虑。
他们不清楚这东西该怎么用,担心用量不当会烧坏庄稼、破坏地力,毕竟当时没有任何技术指导,日军只催逼使用却从不讲解方法,不少农户尝试后因施用不当导致幼苗枯黄,更坚定了 “这洋货不靠谱” 的想法。
更深层的原因,是对日军掠夺本质的清醒认知。老百姓早已看透,日军所谓的 “增产” 不过是为了更狠地抢夺,即便庄稼真的多收了几斗,最终也会被以 “军粮” 名义搜刮一空,自己辛苦一年仍可能颗粒无存。
河北冀中地区就流传着 “肥田粉肥了鬼子田” 的说法,许多农户宁愿让土地减产,也不愿配合日军的要求,有的把化肥偷偷埋进土里,有的干脆转手卖掉,绝不让日军的掠夺计划顺利实施。
日本人曾以为低价倾销甚至赠送就能打开局面,却没想到这种 “恩惠” 在民心向背面前毫无作用。
与老百姓的抵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八路军从一开始就敏锐地盯上了这种特殊的 “肥田粉”。
抗战中后期,根据地军工生产面临原料匮乏的困境,尤其是制造炸药的硝酸铵等关键物资,被日军严格管控,此前依赖的氯酸钾库存很快耗尽。
就在此时,技术人员发现日军推广的化肥主要成分是硫酸铵,经过化学处理后可转化为制造炸药的重要原料硝酸铵,这让缺弹少药的八路军看到了希望。
在冀中根据地,叶企孙先生秘密输送的汪德熙、熊大缜等知识分子成了转化化肥的核心力量。汪德熙发现日军为防止化肥被利用,故意在其中掺入大量杂质,他通过英文信件向北平的外籍教师求助,用复杂的化学方程式传递研究需求,躲过日军检查后掌握了除杂方法。
在简陋的兵工厂里,技术人员将买来或搜集的化肥与火硝反应分解,提炼出纯净的硝酸铵,再混合谷糠粉、麻杆灰等制成硝铵炸药,这种炸药威力远胜此前的黑火药,成了地雷、手榴弹的核心装药。
日军始终没能弄明白,为何自己大力推广却无人问津的化肥,在占领区总能 “莫名消失”,更不知道那些让他们闻风丧胆的地雷,原料竟来自自己 “赠送” 的肥田粉。
而八路军则通过秘密交通线从敌占区大量收购化肥,甚至发动群众帮忙搜集,形成了 “鬼子送原料,我们造炸药” 的特殊局面。
据记载,1943 年晋察冀根据地仅高级炸药就生产了 24 万公斤,其中不少原料都来自日军推广的化肥,这些炸药化作了炸向侵略者的怒火。
林毅听众人都说完后接着说第三点:“第三是挖掘水利工程的设备。咱们修水渠靠人工挖,又慢又累,遇到硬土还得靠锄头刨,效率太低。
我能弄到专门的挖掘机、抽水机,还有其他一些施工机械。用挖掘机挖渠,一天能顶几十号人干的活,现在正是枯水期,我认为正是整修水利的好时候。”
这话一出口,会议室里彻底炸了锅。坐在后排的一名军官忍不住提高声音:“林顾问,您没开玩笑吧?挖掘机?那东西我只在报纸上见过,据说国外才有,您怎么能弄到?”
另一名不熟悉林毅的军官也跟着嘀咕:“口气也太大了,高产种子、化肥、挖掘机,这些哪样不是稀罕物?怕是随口说说吧?”
连一直信任林毅的陈司令,也忍不住问道:“林毅,这些东西可不是小数目,真能弄来?不会有什么麻烦吧?” 他知道林毅有 “特殊渠道”,但这么多关键物资,还是忍不住担心。 林毅见状,没有过多解释,只是平静地说道:“大家不用急着怀疑,我既然敢说,就有把握弄到。要是总部同意,半个月内,我先弄一批高产种子和小批量化肥过来,咱们找个村子试点,看看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