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华门城楼上,教导总队第二团团长谢承瑞透过观测孔看到,东面天空已被炮火染成橘红色。
他转身对炮兵连长吼道:“等鬼子步兵进入射程立刻开火!”
此刻,南京外围阵地上,守军士兵紧握步枪,手指扣在扳机上,目光死死盯住前方逐渐清晰的日军身影。
日军第36联队以坦克为先锋,九五式轻型坦克的履带碾过焦土,发出刺耳的金属摩擦声。
坦克后方,头戴钢盔的日军步兵呈散兵线推进,刺刀在晨曦中闪着寒光。
当先头部队抵达护城河边时,谢承瑞终于下令开火。霎时间,
城墙上的轻重机枪喷出火舌,密集的子弹如同雨点般射向敌军。
光华门成为首日战斗最激烈的战场。
日军胁坂联队采用“波浪式冲锋”战术,以中队为单位连续冲击城门。
守军第87师259旅旅长易安华亲临一线指挥,当日军突破城门缺口时,他手持冲锋枪率部逆袭。
“弟兄们!身后就是南京城,我们无路可退!”易安华的呐喊淹没在枪炮声中。
士兵们看见旅长左臂已被弹片击伤,用绷带吊在胸前,右手仍不断投掷手榴弹。
在短短两小时内,光华门阵地三次易手,城门附近的尸体堆积如山。
战斗至正午时分出现惨烈一幕。日军工兵爆破小组在坦克掩护下逼近城门,准备实施爆破。
第87师一名连长身绑手榴弹,从城楼跃入敌群,与日军工兵同归于尽。
受此鼓舞,数十名守军士兵高喊“华夏万岁”,纷纷效仿。
爆炸声接连响起,日军这次攻势被彻底瓦解。
与此同时,雨花台阵地正在经历更残酷的考验。
日军第6师团集中火力猛攻这个城南制高点。
战斗最激烈时上演了悲壮一幕。
阵地上,一位战地记者记录下这样的场景,士兵们子弹打光后,用工兵锹,枪托甚至牙齿与敌人搏斗。
阵亡者遗体保持着各种战斗姿势,有的紧紧掐住日军喉咙,有的嘴咬敌人耳朵。
这片承载着美丽传说的土地,此刻已被鲜血浸透。。。。
在紫金山方向,教导总队展现出德械部队的强悍战斗力。
连日战斗下来,紫金山依旧牢牢掌握在华夏守军手中。。。
但随着外围阵地相继告急,部分日军已突入城内,巷战随即展开。
在中华门附近街道,经历过淞沪血战的第88师官兵,在南京,再次与日军展开逐屋血腥争夺。
夜幕降临时,枪炮声逐渐稀疏,但城墙上的火光仍在燃烧。守军利用战斗间隙抢修工事,运送弹药。
医务兵打着灯笼在阵地上寻找幸存者,但往往只能带回冰冷的遗体。
卫戍司令部内的气氛同样凝重。
卫戍司令接到侍从室传达来的电报:“望将士们再接再厉,坚守待援。”
但参谋人员心知肚明,外援希望渺茫。
周澜参谋长建议:“应考虑撤退方案,保全有生力量。”
在日军阵地,抵达前线亲自指挥的松井石根同样在调整部署。
首日攻城受挫让他震惊,他没想到华夏军队抵抗如此顽强。
。。。。。。。。。。。
3日,最为惨烈的战斗开始了。。。。
日军发起“雷霆作战”,同时强攻紫金山,杨坊山,光华门,雨花台,水西门,上新河,赛公桥。
光华门。
大地在颤抖前,先发出了呻吟。
日军三十五联队的工兵像鼹鼠一样,在南京城墙根下掘进了整整两夜。
泥土被钢钎和炸药一点点啃开,最后两吨烈性炸药被塞进了幽深的坑道。
联队长片野大佐站在观测点,望远镜里,那道巍峨了数百年的光华门城墙,在晨曦中如同巨兽的脊梁。
“引爆。”
没有预想中的震耳欲聋,先是脚下传来一阵沉闷的咆哮,仿佛地心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紧接着,城墙的根基像饱胀的布袋般向上拱起,巨大的青砖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揉碎,抛向天空。
砖石如暴雨般砸落,裹挟着硝烟和泥土,笼罩了方圆数百米。
当烟尘稍稍散去,一段宽达十米的缺口,赫然出现在守军眼前。碎砖断瓦堆成斜坡,直通城内。
“板载!”
日军步兵的浪潮,向着缺口涌去。
然而,缺口后方,没有出现预想中的溃散和混乱。
先是一片诡异的寂静。
只有火焰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由远及近,迅速变得汹涌。
“倒!”
城头传来一声嘶哑的命令。
下一瞬,数十个黑黢黢的油桶从垛口被推落,沿着城墙内侧的斜坡滚下,砸在缺口处的砖石堆上,黏稠的液体四处迸溅。
紧接着,几支火把掷下。
轰!
一道赤红的火墙凭空升起,高达数米,瞬间吞噬了冲在最前方的十余名日军。
汽油附着在一切物体上燃烧,发出刺鼻的气味,惨叫声被烈焰的咆哮淹没。
高温扭曲了空气,连远处的日军士兵都感到面皮发烫。
突击受阻,日军队形出现片刻混乱。
就在这时,更让日军惊愕的一幕发生了。
几根粗壮的绳索从火光未及的城墙段垂下,数十个矫健的身影缒城而下。
他们穿着褪色的灰蓝军装,手臂上缠着白巾以供识别,每人背上都背着一个形状奇特的金属罐,罐体连接着一根长管。
那是日军第九师团在淞沪时,苏州河战役中损失的数具“九三式火焰喷射器”,竟在此刻被守军启用!
“喷火!”
带队的军官吼道,声音年轻却充满决绝。
他率先扣下扳机,一条炽白的火龙呼啸而出,舔舐着缺口外侧的散兵线。
日军士兵身上的棉衣瞬间被点燃,变成一个个狂奔的火团,最终倒地蜷缩。
其余突击队员也纷纷开火,多条火舌交织,将缺口前方化作炼狱。
日军攻势为之一窒。
城墙之上,教导总队第一团指挥所。
团长谢承瑞放下望远镜,清瘦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眼底深处跳跃着与下方火焰同色的光芒。
这位毕业于法国圣西尔军校的军官,以冷静和战术创新着称。
用缴获的喷火器反向突击,是他的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