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陈泽那边,在山沟村的潇洒日子,对于魂休来说,是舒服的不要不要的……
自从上次李云峰出事,他和方天磊去了趟京都,给李云峰送行后。
大多数时间都会呆在这里,负责运营农作物方面的工作!
原先当村长的心思,也早就抛之度外,要什么村长?悠闲自在不爽?
“怪不得陶渊明喜欢自然,没有尔虞我诈,睁开眼全是绿油油一片……
自己心情开心,就能活的更久一些,一点也不假啊!”
不得不说,山沟村的空气,确实比城市里要清新的多,何况此时还是雨露时刻……
清晨的山雾如纱般缭绕在山沟村的田埂上,魂休赤脚踩在湿润的泥土里,
感受着大地微微的震颤那是地下灵脉在雨后苏醒的律动……
他蹲下身,指尖轻触一株刚冒头的“云露”,叶片上凝结的水珠竟泛着淡淡的银光。
“又长大了些……”
他低声笑着,轻轻一扫,小草便发出细微的嗡鸣,仿佛在回应他的触碰……
远处传来驴叫声,老陶牵着他那头通体漆黑、额生白纹的“墨云驴”晃悠而来,驴背上还驮着几筐刚采的“山灵药”。
“魂哥儿,今早地里闹腾得厉害,这茬‘月华参’长得比人还快,
再这么下去,咱们得扩建晒药场了!”
魂休站起身,望向村子后山,那里原本是一片荒坡,
如今已被改造成梯田式灵田,夜幕降临时,整片山坡会泛起如星河般的微光。
他忽然眯起眼,
“不对……地脉波动太强了,像是有什么东西要破土而出。”
话音未落,地面轻微震动,一道青色光柱从后山深处冲天而起,直贯云霄。
“好家伙,”老陶吓得差点坐地上,
“咱这穷山沟,该不会真挖出上古秘境了吧?”
没有理会老陶,因为昨夜刚下过一场透雨,土里的墒情正好,
他弯腰抓起一把黑壤,在掌心搓了搓,满意地点点头,
“这土,松软肥沃,正适合栽秧。”
不远处的水渠边,几位村民已经忙活开了。
“魂哥儿,秧苗备好了,就等你一声令下,咱们开插!”
“不急。”
魂休直起身,望了眼天色,云层渐散,阳光透过缝隙洒下来,照得水田亮晶晶一片。
“再晾半个钟头,地温上来些,秧苗下田才不易打蔫。”
他走到田头的竹棚下,拿起记录本翻开,这是他从京都带回来的习惯。
每块田的轮作安排、施肥时间、灌溉周期,都记得清清楚楚……
旁边放着一个保温箱,里面是特制的生物菌肥,
用豆粕、草木灰和发酵过的沼液调配而成,是他和农技站小王,反复试验半年才定下的配方!
“这批‘金穗18号’是我们试种的新品种,抗倒伏、耐低温,亩产预估能到一千二。”
他对围过来的几个年轻后生说,
“但头茬最关键,前三天不能断水,七天内不下化肥,不然根系扎不稳。”
老陶咧嘴一笑,
“你还真把种地当学问做了,我们以前哪管这些?
撒下去,长得好是命,长不好就认命。”
“现在不一样了。”
魂休笑着递给他一根烟,
“科学种田,讲究的是精细,咱们山沟村虽然地方略偏,
可只要肯干,也能种出高产高效的好庄稼。”
正说着,远处传来拖拉机的轰鸣声,原来是方天磊开着新买的插秧机到了……
机器履带碾过田埂,引来一阵围观。
“你这家伙,还真把机械化搞进来了?”
魂休眉头一皱,笑了笑说道,
“时代变了!”方天磊跳下车,拍了拍机身,
“一人一天插两亩,这机器一天能干五十亩。
省时省力,还能保证行距株距整齐,通风透光都更好。”
魂休点点头,没反对,他知道,传统的人工插秧有它的温度,
但要让村子真正富起来,光靠人力不行!
他转身对村民们说,
“这样,咱们先机插三亩做示范,剩下的还是手工栽,对比着看效果。
到时候看数据说话,谁优谁劣,秋收见分晓。”
阳光渐渐炽热起来,水田里倒映着蓝天白云,
一群白鹭掠过田面,落在远处的电线杆上。
魂休卷起裤腿,率先下了田,泥水没至脚踝,他一手捧秧,一手分苗,动作熟练而沉稳。
陈泽要是在这里,一定会震撼,魂休哪里还像当初的模样?
一排排嫩绿的秧苗在他身后整齐铺展,像写在大地上的诗行。
“这才是日子啊……”
他抬头望着远方起伏的青山,轻声说,
“风吹稻浪,炊烟袅袅,比什么神仙境界都踏实!这差事!爽!简直是太爽了!”
不远处,青色光柱冲天而起,持续了足足半盏茶工夫才缓缓收敛……
山沟村的鸡飞狗跳,连河里的鱼都翻了白肚,
但奇怪的是,除了地皮震了三震外,并没有塌陷、裂口,也没见什么上古遗迹冒头。
“邪了门了。”
老陶牵着黄牛站在田埂上,嘴巴张得能塞进一个鸡蛋,
“雷劈了个坑?不像啊。”
魂休皱眉,踩着泥水快步走向后山,他腰间,陈泽给他的玉简,不断发出轻微嗡鸣,像是受到某种牵引。
方天磊也关了插秧机跟上来,手里还攥着一部卫星电话,
这是陈泽托关系搞来的,也是全村唯一一台。
“不对劲,”
魂休蹲在山坡一处不起眼的土包前,扒开浮土,露出一块泛着青灰色光泽的石板,
“这不是自然形成的地质层……有人工痕迹?!”
方天磊用铁锹撬了撬,石板纹丝不动。
他干脆招呼几个壮劳力过来,七手八脚挖了半个钟头,
竟清理出一整片阶梯状结构,层层向下,隐没于山腹之中……
“地下建筑?”
农技站的小王戴着黑框眼镜凑近一看,激动得声音发抖,
“这……这像是古代水利工程!
看这坡度、排水槽、蓄水池布局,简直是现代梯田灌溉系统的雏形!”
魂休摸着石壁上的刻痕,指尖传来细微的温热感。
他忽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那枚符文玉简,轻轻贴在石面上。
刹那间,玉简亮起微光,石壁上的纹路仿佛活了过来,
如水流般缓缓流动,最终凝成一幅立体的光影图:
一座依山而建的村落,田畴交错,渠网密布,空中还有类似无人机的小型器物在巡田……
“这是……全息投影?”
小王差点把眼镜摔了。
“有人把这片土地的耕作智慧,用某种方式刻进了石头里。
刚才的地脉异动,可能是雨水中某种成分激活了阵法。”
老陶听得一头雾水,
“意思是说,咱祖宗早就懂科学种田?”
“不止。”魂休目光深邃,
“这座‘地心农宫’,恐怕是某个早已消失的农修文明留下的传承之所。
他们不是靠灵药飞升,而是以五谷为道,以土地为根,走的是‘人间烟火成圣’之路。”
众人一时寂静,只有风吹过山谷,带来远处稻田的清香……
三天后,山沟村成立了“传统农业智慧挖掘小组”,
由魂休任组长,小王负责记录,老陶担任后勤,主要任务是每天给下工地的伙计炖一锅土鸡汤……
他们在石阶尽头发现了一间石室,墙上刻满了耕作口诀:
“春分犁土三寸深,不求灵雨自生津。
夏至护苗如育儿,一滴汗珠一颗星。
秋收不过九月九,留穗三分敬天地。
冬藏种子埋北斗,来年依旧好光景。”
更神奇的是,每当有人诵读这些口诀时,田里的作物生长速度就会悄然提升,病虫害自动退散?!
魂休终于明白:真正的“灵田”,不在天上,不在秘境,
而在一代代人俯身耕耘的手掌与汗水之中!
某夜,他独自坐在田埂上,望着满天星斗,轻声念道,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原来你早就在等我回来。”
远处,新装的太阳能杀虫灯微微闪烁,如同大地睁开的眼睛……
夜深,山沟村的灯火渐次熄灭,唯有石室前,
那盏由魂休亲手安装的风能灯还在轻轻摇晃,投下斑驳光影。
他并未回屋,而是盘坐在石阶之上,手中玉简横于膝头,仿佛与地脉共鸣。
忽然,玉简无风自动,浮空而起,表面符文如活蛇般流转。
紧接着,石墙上那四句耕作口诀竟自行亮起,一字一字脱离墙面,
在空中排列成环,缓缓旋转,散发出淡金色的光晕。
“嗡!!”
一声低沉的鸣响自地心传来,像是某种古老机制被彻底唤醒。
地面微微震颤,石室中央原本平整的地板竟缓缓裂开,升起一座半人高的青铜鼎。
鼎身刻满星辰与五谷交织的图案,三足分别雕着稻、粟、麦之形,鼎腹中空,
却有一团流动的液态光华在其中沉浮,宛如熔化的月光……
小王半夜起来上厕所,正巧看见这一幕,
吓得一屁股坐进鸡窝里,手里还攥着拖鞋,
“天……天降神器?!”
消息很快传开,第二天清晨,全村老少都围到了后山石室前。
连隔壁村养蜂的李寡妇都骑着电驴赶来,说是“梦见金穗落我家灶台”。
魂休凝视着青铜鼎,心中已有明悟。
他轻声道,
“这不是武器,也不是法宝……这是‘种源之心’。”
“种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