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风波总算过去,酒宴正式开始。
王昌龄作为东道主举杯欢迎“采选团”的到来,希望他们能在山西省多选一些良家子进宫,好为三晋大地添彩争光。
随后,众人开始三三两两的就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闲聊,包括安禄山迁都、扬州之战、唐与吐蕃之战等等,话题最后落到了太玄观的案子上。
李白举起杯中酒一饮而尽,侃侃而谈:“根据我与苏无名的推断,五台县衙的结案有些草率,本官打算巡抚完了潞州下一个就去雁门郡,重点调查太玄观道姑遇害案……”
吉小庆闻言不由得吓了一跳,心中暗自思忖:“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我得赶紧回一趟长安向圣人禀明此事,让他阻止李白去五台山。”
太玄观的失火案也不是滴水不漏,真要是耐心调查,肯定能找到蛛丝马迹,更何况李白身边还有苏无名这个断案高手,如果他们以钦差的身份介入,保不准会出什么幺蛾子!
吉小庆不怕自己抵罪,只怕暴露了杨玉环的身份,破坏了圣人的计划,那自己就百死难赎了!
见没有几个人附和自己的话题,李白便仰头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招呼众人开怀畅饮。
“诸位同僚都用力喝呀?你们这样小口抿岂不是无趣?”
“我等酒量不行,岂敢与太白先生相比!”
但有李白在场,众人不敢多喝,生怕他再去毫不留情的怼这位吉公公甚至把自己给怼了,宴会草草收场。
“多谢王布政使招待,咱家回驿馆休息了!”
吉小庆拿着拂尘起身,若无其事的告辞。
李白坐在酒席上一动不动,嘴里不停地抱怨:“你们这些人酒量也太差了,不到一个时辰就结束了,既然这样,还不如不喝。”
令狐承赔罪道:“我等岂能与太白先生相提并论?你留下来与王大人慢慢喝便是,下官不胜酒力,先行告辞!”
王昌龄亲自把吉小庆、令狐承等一班人送出布政使衙门,再次叉手赔罪。
“吉公公啊,太白他喝了酒就是这个品性,还望公公莫要与他一般见识,莫往心里去!”
吉小庆笑道:“王布政使言重了,咱家与太白先生已经认识了五六年,早就摸透了他的秉性,又怎会生气,告辞!”
随后,吉小庆带着令狐承等人返回驿馆。
生怕吉小庆迁怒自己,令狐承回到驿馆后就替他打抱不平,吐槽李白。
“这个李太白真是无礼,仗着才华目中无人,本官与吉公公情如兄弟,自愿让你坐在上首,他偏偏站出来挑刺,真是可恶!”
吉小庆笑道:“令狐侍郎不必与他一般见识,此人仗着才华恃才傲物,去年巡抚陇右立下了功劳,现在又有些飘了。
咱们是来采选的,与他井水不犯河水,犯不着与他一般见识。”
“吉公公真是心胸宽广,大人不记小人过!”
令狐承竖起了大拇指。
吉小庆又道:“咱们在潞州采选至少要待十日左右,咱家准备回一趟忻州故里祭奠先人,采选的事就有劳令狐侍郎多多费心。等咱家回来的时候,你我再一起确定最终名单即可。”
令狐承叉手道:“吉公公客气了,采选良家子本来就是礼部的分内之事,公公尽管去忙便是。”
次日。
天色未亮,吉小庆便带了十余名心腹离开潞州,每人两匹坐骑,快马朝长安返程。
而令狐承则继续带着礼部的官吏在山西治下各州县张贴“采选告示”,要求各地官员踊跃推荐适龄女子参加采选。
李白则带着巡抚队伍在潞州治下各县巡抚,丝毫没有察觉吉小庆是因为自己的一席话离开了潞州。
吉小庆一行快马加鞭,昼夜兼程,顺着壶关南下抵达黄河岸边,再乘船向上一直到风陵渡方才下船,最后由潼关进入关中。
在吉小庆出去采选的这半个月内,天下大势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扬州战场陷入了僵持局面,安庆绪、崔乾佑数次进攻都被李祎与杜希望挫败,燕军水战赚不到便宜,完全摸不到扬州的城墙。
而且安庆绪与崔乾佑矛盾频发,安禄山迁都到南京站稳脚跟之后决定让安庆绪担任反攻扬州的主帅,由崔乾佑集结兵马重新南下进攻张巡、雷万春等人,争取彻底平定整个南方,一路打到岭南。
就在崔乾佑撤出温州之后,张巡、雷万春兵分两路向燕军展开反攻,虽然遭到燕军大将向润容的抵抗,但还是相继收回了括州与衢州。
面对这种局势,崔乾佑向安禄山进言,扬州集结了七八万唐军,一时之间很难攻克,如果大燕继续集结重兵和唐军争夺扬州,江南的土地大概会被唐军陆续蚕食。
当前的上上之策来看,应该把争夺扬州放在其次,先派遣主力击溃张巡、雷万春率领的唐军,争取把地盘一直向南推平到岭南,这样大燕才会拥有战略纵深。
安禄山与麾下的文武经过商议之后,同意了崔乾佑的奏请,命安庆绪率领麾下人马继续争夺扬州,崔乾佑则率部向南开疆拓土。
徐州方面。
郭子仪获悉城内有四万叛军驻守,并没有主动进攻,以免产生巨大的人员伤亡,而是继续屯兵沛县,派遣麾下人马将整个山东彻底收复,并派兵清剿那些落草为寇的叛军。
虎牢关方面,安守忠又填上了两万条人命,依旧无法破关。
负责进攻开封的史朝义更是被辛云京击败,率部南下投奔史思明,洛阳东面的危机暂时解除。
史思明全军猛攻仆固怀恩,并形成了压制态势,连续攻占太康、宛丘、项城,将整个陈州占领。
仆固怀恩正面打不过史思明,便屯兵鄢陵、长社、许昌三县,组成了一个三角阵型,继续与史思明周旋。
我打不过你不要紧,但一定要把叛军的主力堵在许昌境内,不让叛军穿过嵩山从登封进入洛阳府,威胁大唐东都。
而在西方,李光弼、哥舒翰两路唐军继续向着逻些城推进,犹如温水煮青蛙一样,每个月都能推进两三百里左右。
在高原上与吐蕃人鏖战了七八个月,唐军已经逐渐适应了高原的环境,甚至不再缺氧,单兵作战能力已经完全不输吐蕃军人。
唯一的劣势就是李光弼深入高原一千里,后勤补给线拉的太长,这对负责后勤保障的四川布政使岑参是个巨大的考验。
这个一手掌控着四川军政大权的诗人为了协助李光弼平定吐蕃,可谓殚精竭虑,使出了浑身解数,倾尽四川全省之力为李光弼提供钱粮与新兵,让他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一直向西挺进。
这日,李瑛刚刚结束早朝回到两仪殿,就看到吉小庆从一旁跑出来磕头。
“奴婢参见圣人,奴婢给圣人磕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