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月借口李勇很多天没有跟她汇报工作进展,一大早就去加工厂等他。加工厂逐渐步入正轨后,张静月准备有了收益后再增加几条生产流水线,这样各种牲畜饲料都可以加工生产,可以满足周围各类大规模养殖场。
等了几个早上,每次因为有事被电话提前叫走,根本连李勇的人影都没有看到。工人们见她每天早上都来,像是等厂长,但又不打电话催他,问她她就说没事来这里转转,大家都以为两口子在闹什么家庭矛盾。
这天李勇快到中午了才姗姗来迟,见张静月在生产车间里和工人说话,他以为发生了什么事,赶紧换上工作服走了进去。
“什么事?”李勇走上前问。
张静月见他来了,说道:“没什么事,就是过来看看。”
李勇说:“天这么热,你有什么不放心的?这儿不是有我吗?”
张静月若有所思地看着李勇,把李勇看得心底发毛。
“你不信任我?”李勇脱口而出。
这句话在张静月脑海里勾出了不少往事,她自嘲地笑了。
见张静月不置可否,径自往外走去。李勇赶紧跟着出来。
“回家吃饭吧。”张静月脱下无菌服面无表情地说。
李勇生怕自己又要面临婚姻危机,连忙答应着。
这时梓晨打电话来,让张静月去她家一趟。张静月听她挺着急的,赶紧过去了。
“姐,我妈到处托人帮我找工作,昨天晚上送礼给我找了一个临时工的工作,一个月才两千块钱。我不想去,你帮我劝劝她!”梓晨站在家门口等着,她一看见张静月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
“你妈的嘴那么厉害,我说不过她。”张静月挠着头为难地说。
“我要是走了,你指望谁帮你做方案设计?”
“我去试试。”
“好。”
张静月走进梓晨家的院子,梓晨也跟进来。
“二姑,在家呢?”
梓晨妈妈应了一声,从屋里出来。看见张静月笑着让进屋,“快进来坐,大侄女!”
“听梓晨说她要去城里上班了,我给她送她这几个月的工资!”张静月说着进了屋里。
“哦,是吗?她这几个月找不着工作也不着急,我都快急死了,我就托她大爷的战友找了关系,找到一个在法院里的工作。”二姑说。
“法院的工作,那挺好的。待遇什么样啊?”张静月问。
“咳,法院的工作轻松,按时上下班还有周末和节假日,待遇肯定不孬。”二姑心虚地说。
“法院是挺不错的,听说连里面的临时招的小姑娘都开豪车去上班,家里肯定都不差钱。”张静月继续说,“正好梓晨也大了,去法院里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自己谈个对象什么的,您也算是完成了任务。”
二姑笑了笑没有说话,一旁的梓晨开口说:“那,妈妈,你给我买辆好车吧!”
二姑笑骂道:“你弟弟还没上完学呢!我还指望你给你弟买辆车呢!给你买一辆车,咱们一家喝西北风去!”
梓晨被气笑了,她说:“一个月两千块钱的工资,你指望我给我弟买车?”
二姑碍于张静月在跟前不好说闺女,就瞪了梓晨一眼。
“你别死要面子活受罪,不给我买辆好车,我是不会去法院当临时工的!”梓晨说,“人家都家底厚不差钱,你也不能差钱!”
二姑不理她,尴尬地笑着问张静月:“梓晨在村里一个月多少钱?”
“五千块钱。”张静月说,“等公司跟合作社都发展成熟了,肯定还会再涨的!”
这时候母亲打电话来,问她回不回去吃饭。张静月便起身告辞了。
“有空常来玩啊!”二姑和梓晨把她送到门口,客气地说。
“好,二姑,回去吧!”张静月摆摆手说着走了。
“五千块钱是可以,离家近,就是没有五险一金,可惜了。”二姑看着张静月的背影自言自语说。
梓晨气恼地转身率先回家了。
张静月回到家,李勇已经在家等着她吃饭了。张静月的母亲炒了四个菜,一家人坐下都不说话。张静月打破僵局,故作轻松地问李勇:“回家干啥去了?这几天每天都来得挺晚的,市里那边有客户啊?”
李勇闷不吭声,他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他在家也没有事做,以前的朋友都在工作,前同事们也很忙,他只是在睡觉玩手机。
张静月见他低头不应,也不管他在想什么,直接说:“不想在这呆了?不想呆就回去上你的班吧。”
李勇忙解释说:“没有,我没说不想在这呆。”
父亲打哈哈说:“你忙完这一节,帮我看看我的那个柴油三轮车,怎么都打不着火了,不知道是不是电路故障了。过几天青菜出棚,还得用用。”
李勇忙答应:“哦,行,我下午回来就给检查一下。”
母亲招呼着快吃饭,几人各有心事地默默吃完饭。
张静月的同学帮忙联系了几个单位食堂,张静月跟人谈合作去了。
村里没有事做的老太太聚集在村口。
“月月那个厂子交给她小孩爸管了。”孙婶神秘地说,“之前不知道她小孩爸干什么工作,反正听说挺挣钱,不知怎么现在好像不干了,回来经营自己家厂子。”
“是吗?早就听说她婆家怪有的,要不然哪有这么多钱弄加工厂还包地!”高大娘也附和着。
“我怎么听说月跟小孩爸闹仗,她小孩爸半个月没上她家了。”邱奶奶八卦道。
“你听谁说的?我也怪长时间不见她小孩爸中午回去吃饭了。”杨老姑家住在张静月家那条街的头上。
“住她对门的广源媳妇说的。”邱奶奶说。
“怪不得不经常见他小孩爸上大棚那边去了的。”高大娘了然地说。
“俺娘,恁都在这里凉快的!”应辉娘骑电动车路过,见几个村民躲在树下唠嗑,她停下打招呼。
“应辉他娘,快过来凉快凉快。”邱奶奶也招呼她。
“说什么的,看你们这半天坐这挺恣?”应辉娘刚才看见她们就察觉到了八卦的味道,才故意停下打招呼。
“说月月本事大,开这个厂子还种大棚,太能干了!”高大娘夸赞道。
“是的,她家新盖房子,又开厂子,不是几十万能办起来的。她婆家有钱!”应辉娘说。
“怎么家里这么有钱,他小孩爸上这里干饲料加工了?头些天还天天在这里吃住的。”邱奶奶问。
“咱也找不清,家里有钱还上村里吃苦,还出去喝酒把胃喝伤了。”杨老姑附和着。
“前几年没听说她婆家多富,上回我见过她婆婆公公,看起来她婆家也不是什么家大业大的户。不知摊上什么好运气,发了财。”应辉娘压低声音说。
李勇吃完饭,悄无声息地从她们面前走过去。
众人立即噤声,面面相觑。
“不知道之前他在外面干什么买卖,挣了大钱,才拿回来开厂子的吧。”杨老姑眼神示意着说。
“什么买卖能挣这么多钱,这么挣钱现在怎么不干了?”高大娘问。
“反不是什么好买卖,好买卖能挣这么多?好买卖他能甘心回家出力?”应辉娘说。
几个人心照不宣地点点头,觉得应辉娘说得有理。
走远的李勇打死都不知道,刚刚路过的几个老太太,已经悄悄给他贴上了特殊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