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小说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刘备称帝后,四方诸侯反应不一。

北汉主刘旭、魏王袁绍自然是指责刘备“僭称尊号,大逆不道”,号召天下“共击之”。

凉汉主刘民(秦王韩遂)、蜀汉主刘璋都是天子,也不肯承认刘备的正统地位,都采用自己的年号。不过这两人各自忙于内事,无力也无意立即与刘备发生冲突。

韩遂因为与刘备疆域相邻,就派了使者道贺。刘璋则装聋作哑,视而不见。

如今天下有四位汉帝。人们分别以北汉、凉汉、蜀汉和炎汉称之。也有称刘备为季汉的。

论正统性,刘备在天下士人心目中排为第一。

燕王公孙度以前曾入侵青州,与刘备发生过战事。但袁绍的威胁近在眼前。既然袁绍反对,那么公孙度就必须支持,希望刘备能在袁绍南部施加更大压力。

公孙度第一个向刘备递表,愿意采用章武年号。采用年号,就是公开称臣。

刘备只改了年号,尚未改正朔。正朔指正月初一,改正朔就是改历法。

新朝仍旧采用原来弊病多多的四分历,不过已经命令工农书院大祭酒刘洪进行改进历法的工作。刘洪曾与蔡邕一起在东观校书,两人做了不少天文历法方面的研究。

楚王刘表原来是采用先帝刘协时期的初平年号,现在也遣使祝贺,改用章武年号。

刘备召集重臣,问道:“刘景升、公孙升济皆采用章武年号,诸卿以为当如何应对?”

二人不会平白支持。刘备也必须给予相应的回应。那就是承认燕王、楚王之名号。

司空张昭奏道:“臣以为当以其王号封之。如今四方拱伏,天下唯有袁绍、刘璋、韩遂三人不服。

若能示以宽宏之意,三人未尝不会去除尊号,稽首归降。则陛下不费刀兵而定天下,黎民幸甚!”

张昭对刘表和公孙度奉章武年号大为赞赏,认为有采取和平手段统一天下的可能。

修仁义而服诸侯,这是儒生的终极理想!

司徒第五巡有不同看法:“刘景升、公孙升济不过迫于形势,岂真心归降?日后削藩,必动干戈。

袁绍等三人皆野心勃勃、怙恶不悛之徒。非到山穷水尽,不可能按兵束甲。

张公寄以绥抚之策以平之,难矣!

如今袁绍正与公孙升济争幽州,可封公孙升济为燕王,以牵制袁绍。

至于刘景升,刚定荆南四郡,士卒疲惫,不如因而伐之,一举夺取荆襄之地!”

尚书令华歆支持张昭,不建议短时间发动大战:“陛下,攘外必先安内。如今内部灾害多发,贼乱频仍,民生艰难,百废待兴,实不宜大动干戈。对四方诸侯,暂以绥抚为宜。”

刘备问军谋尚书郭嘉:“奉孝怎么看?”

刘备麾下重臣,以田豫最为年轻,本年二十五岁;其次就是郭嘉,二十六岁。十九岁的刘晔,职衔为军谋侍郎,还差了一个身位,尚算不得重臣。

如此年轻,身居高位,并不算太夸张,这是开国时的正常现象。

光武二十八岁起兵宛城,二十九岁大战昆阳,出镇河北,不到三年而据有幽州、冀州、河东、河内,兵力十余万,遂于三十一岁在河北称帝。那时光武的地盘与袁绍此时差不多,大不如刘备。

光武称帝后,封邓禹为大司徒。其时邓禹二十四岁。

郭嘉奏道:“陛下,如今形势与光武之初大为不同。那时光武之敌皆割据一郡或数郡,实力分散,如关中赤眉,凉州隗嚣、窦融,益州公孙述,青州张步,豫州刘永,庐江李宪等,皆为光武逐一击破。

如今袁绍跨州据土,精兵二十万,其实力远超那时各路势力,可比之于楚汉之时。

当年高祖联合各路诸侯一起伐楚,最终杀项羽,一统天下。

臣等认为,仍当与凉、荆、辽等地诸侯会盟,共伐袁绍。

楚王、燕王,不过虚名耳,赐之无妨。

刘景升自守之辈,不足为患。唯有豫章孙策,有英才,跳梁不已,当先伐之。

为免袁绍生事,可请镇西招诱胡族,联合公孙升济,再扰幽州。

我军可从东郡一线抽调兵力,急速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速破孙策。

军谋部已制定具体方略,将即呈陛下御览。”

刘备道:“大善!军谋部辛苦了。”

又问军政尚书贾诩:“军心、士气如何?将士厌战否?”

贾诩道:“回禀陛下,分田逐步落实,陛下登极后又颁发赏赐,三军开颜,将士立功之心甚切,闻战则喜。军心可用!”

刘备觉得军功授田还是属于政治工作,便将此职权划归贾诩。

当然,核定军功是大事,不可能贾诩一个人说了算。刘备组建了专门的军功核定委员会。

贾诩为主事,周贯、郭嘉、田豫、牵招、关羽、吕虔等大将皆在其中。

刘备命贾诩研究制定军衔体系,但这个事情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听取军队上下的意见,不能乱搞一气,反而削弱战斗力。

所以第一批军功授田并没有跟军衔制结合在一起。

凡事不能急于求成,须当试点进行。要先做好配套和预案,不可强行贸然推进。

刘备又问军需尚书沐并:“后勤可以支撑否?”

军需部即原来军备部,避讳改名。

沐并仍旧负责度田,但抽调了张既、苏则等协助,压力减少了一些,把主要精力转到准备后勤辎重、粮草军械上来。

沐并答道:“回禀陛下,五州之地,广开屯田,虽然去年有些灾害欠产,总体上已有盈余。粮谷支撑五万人规模的战事,半年以内当无问题。”

沐并说的是五万人远征。这个粮谷比刘备预想中好了太多。

这就是体制的优越性所在。

直接从农民处收取租税,而非通过豪强,效果大为不同。

虽然这一比例还非常低,但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若能像后世,全国皆是自耕农,租税直接收入官府,那不知能支撑得起多大的官府、养起多大规模的军队!

刘备现在地盘,按照几十年前官府统计,人口不下于两千万。考虑战争消耗、天灾人祸,假设人口不升反降;但刘备打压豪强,又从豪强处夺取了一些隐匿人口,综上按照最保守来算,一千万人口总是有的。按五人一户,也有两百万户。

现在刘备军队不到二十万,远远没到上限。

再安心种田一年,就将迎来暴兵的时机。

种田不是一味埋头,还得给对手添乱,扯其后腿,让其不得安心发展。

刘备听完重臣发言,道:“诸卿之言,都有道理。此系朝廷大政方针,不可贸然决定。须当广泛征求意见,上下一心,形成共识,方可推行。

卿等自去与分管诸部研究。五日内,形成奏章交上来。待成熟后,召开大朝会,进行宣讲。”

华歆等躬身告退,只郭嘉被刘备留下。

郭嘉又向刘备申请将几个军谋部侍郎宣进,一起向刘备讲述作战方略。

刘备听了大体方略,表示满意:“约而不烦,直击要害。我意卿等之计可行。”对耿奇道:“去将刘猛唤来。”

在等待刘猛的过程中,刘备又问了几个关心的问题,如胡族问题,协同问题,水师问题,宗贼问题,等等。

郭嘉等皆有预案,一一解答。

看看天色近午,刘备命送上点心,与郭嘉等边吃边谈。

端茶送水之人皆年轻少女,容貌可观,搁到以前,郭嘉是不会吝于欣赏的。原来风流洒脱,不拘礼法,“不治行检”,现在却目不斜视,宛如正人君子。

刘备心道听说郭吕氏有胆策,略似乃兄,郭嘉被其辖制,变得严谨端正,也不算是坏事。

天才小说推荐阅读:灭世武修大唐:战功改命先蹲四年大牢雷武游戏民国无渊大地万古神尊黄天之世大晋太宰云澜乱世志我在明朝当国公汉天子我横扫异族时,三国诸侯还在摸鱼进击的刘备大明:朱元璋,咱家老五杀疯了万古杀帝北隋军神穿越水浒之大王要低调我在大唐卖烧烤抢救大明朝人在水浒,正在造反当东方文化主宰世界穿越黑心小王妃公子千秋战争承包商视频通古代,李二变身蜀汉通天代三国黄巾逆袭从小土匪做起天下第一权臣暴君的粉嫩娘亲皇后怀我孩子了,气炸李世民!开局封侯,九品到头大明闲人网游领主争霸开局给古人播放九叔电影武侠穿越,开局学会杨家枪我的邻居是皇帝崛起1892封州王娶妻靠抽签:老婆是在逃女帝公主,快请陛下赐婚吧大明:弃婴开局,老朱求我当皇帝诸侯争夺天下,你却偷偷发展红楼:逐出家门后,上演龙王归来女尊:我真不想当帝夫蜀汉儒将,亦争天下第一大明:老朱假死后,我登基哄堂大孝我刘备,无限召唤复兴汉室征服天国之曙光时代汉室风云录魏武侯
天才小说搜藏榜:闯旗大唐面首开局侠唐夫君!生娃这种事不能靠走量啊三国之开局召唤樊梨花煌煌帝国之大秦你呀就缺一味药三国之制霸寰宇绝色至尊:邪王,放肆疼!捡个王爷来种田武林帝国开局登基:我还能活几天穿越三国之骑砍风云你和本侯提和离,我转头娶公主枭起传神医娘亲:团宠萌娃太抢手穿越三年,你跟我说这是大唐?三国:刘备抛弃?我截胡糜夫人明末枭臣逍遥小里正三国之龙战八方大明:朱重八的六岁小皇叔三国:我,廖化,最强先锋大唐极品闲人边荒枭龙大唐之最强驸马火爆爱妃开天鸿蒙诀两界穿越:我打造了一座现代城抗日小山传奇傻王嗜宠:鬼医盗妃大唐神级太子他逃她追,王妃逐渐黑化富婆启动计划迁徙的三国城堡万世秦疆大明1642长安烬长月烬明超次元战争游戏天灾年,我囤养了古代女将军塑晋锦衣卫创始人沙雕网友援北伐帝国猛将策马大明奋斗在元朝的小汉奸我与着名帝皇们的争霸人生三国之吕布天下贞观荣耀祖龙偷听我心声后封我为大秦国师
天才小说最新小说:玄德公,你的仁义能防弹吗?水浒之往事随风铁骑红颜:大秦霸业清宫秘史十二章穿越古代异界争霸世子凶猛:谁敢和我抢女人?巨宋说好打猎养未亡人,你这都快登基了我让高阳扶墙,高阳为我痴狂我,秦王世子,用盒饭暴出百万兵人在乱世:我靠打猎成为卧龙三国:魂穿刘禅,工业经贸兴汉室奉旨当里长:百姓的明义我在北宋教数学一品弃子,从边军小卒到镇国大将北京保卫战逆转,延大明百年国祚永乐入梦我教我自己当皇帝穿越东齐,从匪窝杀奔庙堂苟活乱世,从深山打猎到问鼎中原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大宋:开局金军围城,宰相辞职不良人之大唐麒麟侯大宋:朕的专利战横扫1126平推三国,没人比我更快幸福生活从穿越开始我李承乾,在大唐和李二斗智斗勇命理探源【译注】带着基地闯三国边军悍卒:开局被女将军盯上了大明:我崇祯,左手枪右手炮王伦逆天改命称帝谁主噬心穿越古代我的空间有军火:请卸甲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这破系统非要我当皇帝史上第一祸害从边陲小将到帝国战神大明:人在洪武,复活常遇春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水煮大明开局逼我替兄参军,拒绝后打猎养妻!穿越大秦:红颜助国兴大明锦官梦乾元盛世系统状元一心打猎,皇帝三顾茅庐我在大明洪武当神仙铁血龙骧:从将门遗孤到开国圣主龙吟三国